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在“万幸”与“叹惜”声中的孙应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3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归于尘土270年后,孙应鳌在一对兄弟的“一声万幸”和“三声叹惜”中重归视野。那是1854年,“西南巨儒”莫友芝在辑录《黔诗纪略》的第二个年头里,终于获得了搜求已久的孙应鳌诗稿残卷手抄本,万幸之余慨然赞其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莫友芝之弟莫祥芝却忿然为之“三叹惜”:一惜孙应鳌生前为名宦名师而《明史》无传;二惜孙应鳌为名儒而《明儒学案》无名;三惜孙应鳌擅经学理学文学而著作多无存。 01.png 孙应鳌画像“为黔省出了孙应鳌而幸,为孙应鳌遭遇历史不公而惜”,莫氏兄弟既幸且惜的心态,一直延续至160余年后的今天。其间,黎庶昌、陈矩、李独清等一代又一代的黔籍学人,接力似地搜寻刊印孙应鳌遗书、阐发孙应鳌学说,为的是让这位“吾黔开省以来人物最”(李独清语)魂归来兮,立于中国历史文化谱系中并得其所。当然,这只是学界的心态。记者走进孙应鳌的故乡凯里市,发现孙应鳌以民间传说的形式活在民间。是正待历史沉淀的“新味道” 02.png 孙文恭祠后殿“哦,那还是叫清平县的时候——”提及孙应鳌,凯里市街头稍有年纪的一些老大爷会不自禁的仰起头望着天,回想着什么。虽然自1913年起更名为“炉山县”起,“清平县”作为历史上的旧称已被弃用了整整100年。“因当时山东也有一个清平县,为避免县名重合而更名。”凯里市文史专家黄正彪告诉记者。他说,其后“炉山县”更名为炉山镇,是今凯里市的老城区所在,“土生土长的‘土著’大都生活在这一带。”贵州建省80年后便设立、出过孙应鳌的“清平县”,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民间遗忘的。走在老城区的街头,临街的建筑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随行的凯里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金芸说,政府要结合炉山遗存建筑的风貌,将老城区塑造成“粉壁黛瓦马头墙、墨画青砖花格窗”的炉山徽派建筑风格。正说着,一辆202路公交车穿行而过,其中一站叫“孙家祠堂”。“孙家祠堂”是当地人的习惯叫法,其全称叫“孙文恭公祠”,供奉的是孙应鳌。眼前的公祠是去年开始修缮的,全木质结构,如今已修好前院。在此之前,据可查的史料记载,孙文恭公祠最后一次修缮在1691年,时任贵州巡抚田雯重建。到民国,存下来的公祠计两进,左右有厢房,成四合院,后进为祭堂,前进门为一小院落,全部围以砖墙;前围墙正中为朝门,临街,门楣上横书“明工部尚书孙文恭公祠”字样;祠左为一小街,名“淮海路”,是为纪念先生而命名。而今,“淮海路”已更名为“石仙巷”。步入公祠,大红朱漆在阳光下散发着新鲜的味道。抬头,正厅房梁上缠绕着红丝带。“这根老房梁是老公祠上留下来的。”孙应鳌第22代孙孙梁先生告诉记者,修缮前的公祠,只剩下这根老房梁、两座石质雀替和一面靠南的风火墙了;再早些时候,公祠被用做政府办公场所,之后又成了“大跃进”时的公社食堂、“文革”期间的养猪场。“上世纪70年代还基本保持完好,谁曾想30多年里会成为一片废墟?”67岁的孙先生,还清晰地记得在老公祠里举办的祭祀活动:每逢春节,全族人都聚在公祠,上香叩首,一派肃穆。“那时,孙家将隔壁万潮镇老鸦山的几十亩地划作祭田,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每年的祭祀。解放后,这些祭祀活动都没有了。”出炉山镇往西南方向2公里处,是孙应鳌墓所在地。“墓上的草长得比别处都快些。”孙梁先生说。墓碑正面刻“明工部尚书诰谥文恭孙公淮海之墓”字样,碑后刻明孙应鳌生平事迹。此碑于1946年由孙梁先生之父孙鸿涛率族人而立,以缅怀先祖遗风。墓前树有华表二柱,因时代久远,曾断为两截。孙应鳌墓现坐落于一个新修广场的角落,墓后是一处建设工地,高耸的吊塔车正在空中旋转着。孙文恭公祠及孙应鳌墓,是孙应鳌仅存的遗迹了。而今,这些遗迹及其周围涌现着“新鲜的味道”,正等待历史的重新沉淀。是流传在民间的一曲“清平乐” 03.png 孙文恭祠前的两块石质雀替与孙应鳌遗迹及周边的“新味道”相比,炉山、黄平一代流传着和孙应鳌相关的老故事,则古老得多。孙梁先生就记得其中的一段“走马观联”——说是有一年春节,炉山城关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张贴了大红对联,为了试试孙应鳌的记忆力,人们让他骑着马奔跑过街,要他把两边街各户人家所贴的春联一一背诵出来,孙应鳌一口应承。只见他骑着马飞驰而过,竟然能一幅不漏、一字不错地把街两旁所有的春联全部背诵了出来。在场的人们都惊奇不已,称赞他是神童。出版有《凯里民间故事选》的凯里市知名作家杨光全,就曾专门搜集、整理过民间流传的孙应鳌故事:“有的说孙应鳌上学之初,脑子很笨,一度准备当放牛娃。后来受到‘野狗精’的点化,成了神童;有的说孙应鳌上京赶考,一个书店老板和他打赌,若孙应鳌能背出黄历和药书,愿将书店相赠。结果自然是孙应鳌赢了,据说直到民国初年,清平人士到北京还能找到这一家书店……”杨光全仔细分析过这些故事,他得出的结论是:炉山人民传成了“神”、“奇”的历史人物,目的是借孙应鳌的才、德启迪后世子孙,同时也起到了振奋家乡人民志气的作用。“孙应鳌就像是词牌名‘清平乐’,民间靠着想象和需要往里面‘填词’。”神话传说自然不足全信,但杨光全注意到:孙应鳌之叔孙裒(官至陕西道监察御史),另一孙氏家族之孙士桢(官至云南按察副使),都是清平人,同为明朝进士,而民间却没有编出相应的神话流传,可见家乡人民对孙应鳌的尊崇了。当然,历史上的孙应鳌也是实实在在值得尊崇的。当过皇帝的老师,给皇帝老子讲过课;弹劾过权倾朝野的魏忠贤,实乃不畏权势弘扬正气;当过封疆大吏,是了不得的大人物……这都是民间都知道和感兴趣的事。民间不一定知道和感兴趣的是,孙应鳌一生实则“是哲人也诗人,是大儒也是名臣”——这是省著名文史专家史继忠所认识的孙应鳌。——是诗人。莫友芝等将明代贵州241位诗人辑为《黔诗纪略》,在收录的2406首诗中,有457首是孙应鳌写的。孙应鳌与当时权相张居正、文坛巨擘王世贞等人相互唱和,其《学孔精舍诗钞》,则是流传至今贵州最早的一部诗集。明代学者、“嘉靖八才子”之一的任瀚称其诗“如七十二君封泰山,望见沧海有无中,蜃气楼阁,盘薄烟菲,景光万状,便倏然起灵霞外之思。”——是哲人。孙应鳌是王阳明学说的传人,他将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说融会贯通,提出“出人为宗”、“用世为本”的新说,卓然一家,成为“黔中王门”的集大成者,位列明代四大理学家之一。此外,孙应鳌在律吕、书法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西安碑林中就有他的碑刻,“为黔省有手书碑文立于西安碑林第一人。”(莫友芝语)我省另一名著名文史专家杨祖恺先生为孙应鳌生平事迹撰有一幅楹联:“是名儒名宦名师 首破南天荒 艺海灵鳌腾万里”“擅经学理学文学 心传东鲁训 炉山起凤焕千秋”。可谓一联中的。2010年,杨先生仙逝,他留下的这幅楹联至今仍频频为人引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8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