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醉人的苗家米酒和酒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6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朋友,你到过台江吗?

如到台江,方召乡和南宫乡你可一定要去啊。因为这两个乡有世界级的苗族文化精品——反排木鼓舞和多声部情歌;有苗家的绝活——上刀山下火海;有曲家大芦笙和木鼓的发源地、制作地;有7万多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风景区;还有苗家的吊脚楼;还有穿着超短裙的亭亭玉立的高山苗…… 01.png

有这些,你不去,行吗?你去慢慢欣赏吧!去感知它们的原汁原味吧!无需我多言。

我这里主要想提醒的是,除了欣赏那些文化精品和大自然风光,不要忘了:要喝喝苗家的米酒,要听听苗家的酒歌。 02.png

和贵州其他民族一样,台江苗族人民由于地处高原,山高谷深,气候变化大,又比较湿热,加之生活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以及热情好客等原因,都喜爱饮酒。因而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制酒。他们酿制的酒有甜酒和烧酒两种:甜酒是用糯米、糯包谷、糯高粱等粮食蒸熟以后,放甜曲发酵而成,有解渴退热之功效。烧酒又称水酒、烤酒,是以大米、玉米等粮食蒸熟发酵后,烤酿而成,多在宴客或节日时饮用。

酒歌是劝客人饮酒时唱的歌,其历史可追溯到周代。《周礼天官膳夫》上便有“以乐侑食”的记载。“侑”就是“劝(人吃喝)”的意思。到汉代,歌舞侑酒之风已相当盛行并延续至今。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诗中就说:“处处闻管弦,无非送洒声”。主人唱歌敬(劝)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最高礼遇。苗族人民继承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并形成了特色。在台江的所在地区黔东南不少县区的苗族,遇到客人进寨,村民便在崎岖的田坎上设置拦路酒,对客人唱起拦路酒歌,劝客人喝下“拦路酒”;进家后以酒席招待。席间,酒喝到一定的时候,家庭主妇偕同姑娘、媳妇们手持酒杯,唱起高亢的酒歌,给客人敬酒。客人回家,仍以酒相送,一路唱歌送客。几步一首歌,几步一碗酒。

我想,台江的苗族也大体这样吧。当我们在方召乡观看覃高铺时,不等杨乡长介绍完这里曾是张秀眉义军的一个据点,义军在此阻击清军的情况,一村屋走出一个穿着苗家服饰的姑娘,落落大方地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去喝米酒。在主人家热情的酒歌声中,我们每人喝了两小碗甜甜的米酒。乐得我们和这位姑娘以及又来的几个苗家姑娘又是摄影又是照像。

在方召乡反排村,欣赏完多声部情歌和木鼓舞,已是午饭时问,我们7个采风人员被安排分别坐两桌。乡村领导和唱多声部情歌的男女歌手以及一些跳木鼓舞的姑娘分别陪我们吃饭。丰盛的具有苗家特色的菜摆满了桌子(有鸡、酸汤鱼、猪肉等)。席间,陪坐的苗家姑娘们唱起了酒歌;杨乡长在一旁给我们翻译,大意是尊贵的客人啊,你们不辞辛劳,来到我们苗寨。山乡没好菜啊,只有一杯米酒,只有我们苗家人一颗赤诚的心,请客人原谅,请客人接受我们最诚挚的欢迎,喝下这杯酒。在这热情的歌声中,我们只得不断地说“谢谢!谢谢!”将小半碗小半碗的米酒喝下去。每个姑娘唱一首,敬一轮,我们可喝了个够。虽说是低度米酒,可我们每个人都喝红了脸,走路都有点儿踉跄了。

在南宫乡交下村,我们采访了大芦笙的发源地,和制作芦笙的老匠人、年轻匠人作谈,我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芦笙舞,欣赏了“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到吃饭的时候,主人家说要岔开坐,结果,我们男采风人员每个人左右都是姑娘们。妇女们开玩笑地问我们苗家姑娘漂不漂亮,叉问我们谁还没有成家,说没成家的随便挑一个走。在大家嘻嘻哈哈的亲热中,主人家敬了一次酒,就请我们用饭。我们暗自庆幸,这次不用喝那么多酒了。谁知当饭吃得差不多时,她们把门关上,然后开始唱歌敬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直到看到我们实在喝不下去了,她们才开了门……

朋友,喝喝苗家的米酒吧!听听苗家的酒歌吧!否则,你怎么能理解他们的纯朴?!你怎么去感受他们的热情?!你怎么体会出他们的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8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