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微信新闻】] 活跃于凯里的特殊群体,游走在针线上的街头裁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4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张板凳,
几根缝衣针,
一篮子颜色各异的线,
就是他们全部的行头;
几个台阶,
一处空地,
就是他们工作的区域。
在中银港、东方大厦门口以及永乐路与韶山南路交叉口的街边,有一群专门帮人缝补衣物的妇女,他们的指尖功夫了得,谁家要是有件破洞的衣服裤子、床上用品,拿到他们手上,不出十几分钟就给你缝补好。不同布料的衣物缝补后的效果是不同的,比如网纱或者棉布料子的衣物,破洞处经他们缝补后几乎跟原来的一模一样,如果不仔细看,完全看不出来。


为了统一管理,自去年11月,凯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中银港、东方大厦门口以及永乐路与韶山南路交叉口设便民缝补衣物点后,补衣阿姨有了落脚点,市民有需要缝补的衣物,就直接到指定便民缝补衣物点。

“夏天的衣服破了一个小洞,扔了又觉得可惜,其实缝了还可以再穿,以前缝补阿姨没有固定的地点,要找他们补衣服有时还真找不到;现在缝补阿姨有了固定的位置后,有需要缝补的衣物,就直接来指定地点找他们,相比以前方便多了,”市民杨阿姨这样说道。

缝补摊、修鞋铺、配钥匙摊等这样的街边小摊,在凯里市随处可见。这个微弱的群体被极易被市民们所忽视,但同时也被市民们所需要着。



缝补活儿细赚得少,遇上讨价还价更无奈

近日,记者来到了中银港的缝补衣服摊点,这有12位缝补衣服的阿姨,他们衣着各异,但都戴着底色为红色,上有精致绣纹的苗族帽子。他们一字排开坐在路边,对着过往的行人问道:“(妹,)补衣服?”给自己招揽生意。

记者看到有位客人拿着自己和孩子的衣服过来补,缝补阿姨将衣服拿在手上仔细瞧了瞧衣服破洞的大小,便给出了20块的要价。


客人听后有些许不满的说:“我这件小孩子的衣服,才花了几十块买的,就补个小洞你就要我二十块,这小孩子的衣服又穿不了多久,还有这件我自己的衣服就只是开线,随便缝几针就好了,就10块钱,补不补,不补就算了。”

话毕,客人拿着自己的衣服打算掉头就走,缝补阿姨看着客人要走,开始着急起来,便把衣服从客人手上夺过,急忙说:“哎呀,那你就给15块钱嘛,你这个孩子衣服的洞不好补。”


客人态度坚硬的说道:“这个洞又不大,你不补就算了。”


客人便拿起衣服走出十米远,缝补阿姨赶紧追上去把衣服抢过来说:“好,好,好,给你补给你补。”


客人这下态度便柔和了许多说道:就是喽,你们也是,喊你们补的时候又不肯补,走了又来追我。这时,补衣阿姨已经认真地投入到工作中,开始挑针选线.....


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凯里的缝补衣物摊点发生着......



针线缝补不为挣钱为了啥?她说只想全心为家为儿女


据了解,在中银港、东方大厦门口以及永乐路与韶山南路交叉口的街边的缝补阿姨大都是来自旁海、谷陇等乡镇,基本都没读过什么书,他们都是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针线活,由于没有文化不好找工作,他们便利用从小学的针线活帮他人缝补衣物挣钱,补贴家用。


缝补阿姨们每天按自己的时间安排情况早上八九点到这开始一天的工作,到指定的缝补衣物摊点按秩序排队,然后开始一天的补衣工作。杨阿姨告诉记者:“我们讲秩序的,不能乱插队,先到的人要在这块区域的左右两边候着,接到活儿后就搬到队伍中间开始干活儿,让下一个还没活儿干的人到左右两边的第一个位置招揽活计。”


缝补阿姨他们都有个统一的标志,只要你了解他们标志,你就能快速的认出谁才是补衣阿姨。杨阿姨介绍说:“你看我们头上戴的这个帽子,这是我们这种手艺人的标志呢,只有戴这种帽子的人才是真正会针线活儿的人。”

杨阿姨是黄平县谷陇镇人,在中银港这缝补衣服已经10多年了。杨阿姨回忆说:“我七八岁就开始学针线活儿了,我们农村的苗族女子都是如此,从小就学做针线缝缝补补了。”只见她迅速地穿针引线,像织布那样的手法左一针右一针的,没过几分钟就把这衣服上的破洞给补好了。

杨阿姨告诉记者,因为她没读过书没有文化,在家乡没什么合适的工作可干,又有两个孩子要抚养,生下小儿子后一年她就外出打工挣钱了。后来,孩子们长大了些也到了上学的年纪,她就毅然返回家中照顾孩子们,好让孩子们全心读书。为了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大女儿四年级的时候他们一家就搬来凯里住了。“我大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她从家里转学到凯里的时候,家乡那边学校的老师都舍不得让她转走呢!”她神情骄傲的说道。


就这样,杨阿姨一家人来到了凯里定居,孩子的父亲做些体力活,他的收入是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杨阿姨说:“我没读过书,就只会这门手艺。”于是,会做针线活儿的杨阿姨就想到来这做点缝缝补补的活儿,挣点零钱贴补家用。因为在这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她也才能有更多时间去更好的照顾孩子们。在这凯里城里,虽然一直是租房住,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好在一双儿女乖巧懂事,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和谐温馨、其乐融融。

杨阿姨说:“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农村都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谁家的女孩子从来都是不让去上学的,只有男孩子才有资格上学读书。正因为我小的时候没有读过书,我才深深地体会到了现在这个时代没有文化让我的生活过得多么的艰苦。所以,作为母亲,我不想让我的女儿也像我这样,没有文化,长大了过苦日子。”


杨阿姨有一件喜事,杨阿姨的大女儿今年于凯里一中高三毕业了,文科600多分的好成绩考取了上海的一所大学,还有几天就开学了,她和孩子的父亲过几天就要一起送女儿去学校了。当杨阿姨告诉记者这个消息的时候,她的眼里满是喜悦。


女儿学有所成考取了一所好大学,杨阿姨自然满心欢喜,但面对女儿即将离开她的身边,到一个又远又陌生的地方上学,心里十分的不舍。“当初填志愿的时候就叫她填贵州大学吧,离家近点,可以经常回家看看,她却偏偏不,说是要出去外面才能见大世面。”杨阿姨无奈的说道,但是她脸上却是笑盈盈的,因为她心里完全认同女儿的说法,只是作为母亲肯定舍不得女儿离开自己的身边那么远。

杨阿姨的儿女们经常对杨阿姨说:“妈妈,您对我这么好,为我提供了好的学习条件,我肯定会好好读书,以后挣很多很多钱给您,给您买大房子住。”说得杨阿姨心里又欣慰又感动。杨阿姨对记者说道:“天下哪个父母不想自己的子女过得好呢?哪个父母会想着自己的辛苦付出是为了得到子女回报呢?我给孩子们说,我不要他们的大房子不要他们的钱,只要他们以后有份体面的工作,不像我的一生这样过得这么辛苦就足够了。”


在韶山南路与永乐路交叉路口的缝补衣服摊点,有6位缝补衣服的阿姨正在忙碌着。其中有一位戴着眼镜、神情专注,正在补衣服的奶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记者就在一旁看着她正在一针一线的缝补把这件黑色裙子上被烟头烧的小洞,针和线在裙子上穿梭,她先左右左右紧密的织出横向的网状,后又从所织的横向线网最右边,纵向的上下上下的在横向的线网上穿梭,直至织到最左边,就像织布的方法一样。补衣物上的洞,其实就是用针线在这个洞上新织一块布。不一会儿,这件裙子上的小洞就补好了。

记者见奶奶做完了手头的活,便和奶奶聊起天来。交谈中得知,这位奶奶姓龙,今年已经70岁了,缝补衣服已有五六年。古稀之年的龙奶奶,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了,可她为什么还要每天来这路边侯着,用自己手上的绝活挣钱呢?


“我每天接送孙子上幼儿园,剩余的时间没什么事可做,就想到来这做点缝缝补补,还能每天挣点买菜的钱。”龙奶奶她笑着说。


父母为了子女,他们永远有操不完的心,即使他们干着最苦最累的活,还要承受着家庭的重担和生活的种种压力,但却从未在子女面前喊累抱怨。


天下父母心:勤俭节约只为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最爱的人


来自黄平的龙阿姨从事补衣服行业已有13年之久,为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13年前龙阿姨一家举家来到凯里。丈夫干一些体力活,龙阿姨则一边到街上补衣服补贴家用,一边接送孩子。“因为做这行比较自由,早上送完孩子上学,然后就到中银港这边等补衣活,孩子差不多放学了,就去接孩子回家。现在两个孩子都上初中了,不用接送,我可以安心过来这边等活。”龙阿姨耐心的说道。

据龙阿姨介绍,像他们做补衣服的,各种针线必须准备齐全,特别是各种颜色的线多达一百多种,“每个拿衣服给你补的客人,他们的衣服风格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只有准备齐全,才会有更多的生意。”龙阿姨说道。


其实补衣服没固定补法,灵活运用,根据客人的衣服布料以及纹路选线来补,“特别是有些客人是拿布来给我们绣花,绣花虽然复杂,但是不用动脑筋,直接绣就可以的,只是有点耗时。但最难的还是补洞,为了看不到补疤,客人会特别要求绣图案来遮住,绣图案是最动脑筋的,但是只要功夫好,绣起来也快。”龙阿姨说道。


与龙阿姨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已经到午饭的时间,龙阿姨便从等活的位置起身,向身后的树走去。走到树下后,龙阿姨小心翼翼的从树上将一个白色的袋子取下,当记者正要问龙阿姨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时,龙阿姨说:“这是今天的午饭,吃完午饭就继续等活,”原来是为了节约时间,早上来等活时,顺便带来今天的午饭。


记者很好奇龙阿姨今天的午饭吃的是什么,结果龙阿姨打开饭盒的那一刻,记者清楚的看到,龙阿姨饭盒里一半米饭,一半是豆角炒肉,还有几个油炸的青椒。谈话间,龙阿姨拿起勺子吃了起来,吃了几口后,可能有点干,难以下咽,于是龙阿姨便拿起放在身旁的矿泉水往饭盒里倒,然后拿起勺子拌几下,便开始吃了起来。

矿泉水拌饭,记者从没吃过,也没看到别人这样吃过,于是记者疑惑的问到:“阿姨,你平时都是拿冷水拌饭吃么?你这样吃容易吃坏肚子的。”


龙阿姨面带微笑答道:“没事的,我都习惯了,平时我也都是这样吃的。”


简单的吃完午饭后,龙阿姨又拿起之前还没补完的衣服开始缝补起来......


其实,天下做父母都是如此,宁愿自己节俭一点,倾其所有也要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子女。


长年来,这些缝补衣服的阿姨每天都风雨无阻的按时出现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艳阳天时,他们头戴一顶遮阳帽;阴雨天时,他们到附近建筑檐下避雨;寒冬时节,他们在坐的火箱凳子里烧一盆炭火取暖。这些手艺人,因为长年埋着头勾着脖子坐在凳子上缝缝补补,大都患上了肩周炎、颈椎、腰椎等职业病。这些手艺人,做着不赚钱的手工细活维持生计,只为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儿女,让儿女能安心学习。这些手艺人,被这个城市的人们所需要着。


(黔东南信息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凯里人论坛

    凯里人论坛

    板块简介:“用不同的角度看凯里--凯里人论坛”引领时尚凯里生活!欢迎您的关注凯里人论坛公众微信。
    我们的公众号:kailiren168

  • 今日主题: 8/全部主题: 21875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