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发表于 2017-1-3 12:10

贵州四大佛道名山之天柱金凤山




      金凤山位于天柱县城东北,距县城10公里,山势雄奇峻秀。该山因明代初年一位云南官佐到此弃官修行而出名,曾建有48座庵院。从东、西、南三面上山,都修有大道,千级石阶蜿蜒曲折,绕山而上,附近邻县及县内到此朝山拜佛的人成千累万,香火鼎盛。
      天柱金凤山现为贵州四大佛道名山之一,与湖南会同县的金龙山遥相呼映(天柱与会同接壤,明代以前和会同是一个县,隶属于湖南靖州,明万历二十五年分割出来另立,隶属于贵州黎平府)。金凤山位于天柱县城东北面,距县城7.5公里,海拔907米,山地面积为47.3平方公里,溶岩占80%,四周分布着大小30多个溶洞,山峰奇险,风景秀丽。据《物华天宝——天柱风物录》一书记载:金凤山“数百年来,香火旺盛,神名远播,朝山拜佛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来自周边数省,终年络绎不绝……(山上)有南岳殿、东岳殿、玉皇殿、王母瑶池、宝鼎庵、太上老君殿、八景宫、玄女宫、女蜗宫、四大天王宫、地母宫等48座神殿。每座神殿梵宇华美,壁画鲜妍,佛像满堂,气氛森严。南岳殿外悬一巨钟,每日清晨,僧人击钟早课,钟声清越,穿山荡谷,远近皆闻。天柱首任知县朱梓将其命名‘金凤晓钟’,定为天柱八景之一”。
    问及金凤山寺庙的历史,谁也说不清。《物华天宝》记载说:“约建于宋末元初,中兴于明季,鼎盛于清朝”。但该书的编者之一尧敦屏先生对笔者说,这一说法只是一个推测,因为天柱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清康熙《天柱县志》记载建县时已有大量寺庙存在,故推测始建年代为宋末、元初。而民间则说金凤山建庙宇与“金凤姐妹斩恶龙”传说有关,年代极为久远。笔者随天柱县文联和文物所的同志到金凤山实地考察,发现此处以南岳道教文化为主,有“祝融峰”、“南岳庵”、“祝融庙”等地名和古建筑遗迹。南岳庵门前还有一块“乾隆主题”的石碑,上刻有乾隆皇帝巡游此山时即兴诗一首:  游了一峰又一峰,七十二峰到祝融。 祝融峰岳几千秋,山自春风水自流。  远观东南三千界,近看西北八百州。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南岳美景观不尽,天心有顺再来游。  
         此碑石用的是当地的软质砂岩,风化较为严重,第三句“祝融峰岳”几字已很模湖。碑下方和左侧还密密麻麻刻着一些小字,依稀可辩出“圣主□□降临”、“乙丑” 等字样。除乾隆主题碑外,在南岳殿附近还找到另一块残缺碑,上刻“传□济正宗第三十五世”、“四十世孙常□(“□”表示字体残缺)”和“清嘉庆十年岁次乙丑”等字(由此可推知乾隆主题碑也应刻制于嘉庆十年);从碑上字迹的排序看,“四十世孙常□”显然是立碑者。南岳庵外还有两株古银杏,数人难合、劲拔参天,有关专家称“树龄在千年以上”。银杏乃宗教神树,可见金凤山可溯宗教历史绝不会只有几百年。           天柱、会同一带有古南岳外迁的传说。“南岳”是三千年前的姜子牙禅封的,衡山的南岳都是此处搬过去的。深入调查发现一石碑,石碑明确记载此处原名“马形山”后更名为“云山”,此云山的“南岳殿”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始修的,碑上还有“云山遥对祝融斜”的诗句。但奇怪的是殿内现存一口几百公斤重的古钟,古钟上却铸有“嘉庆十年”的字样。当时迷惑不解,后才领悟到,“云山遥对”的“祝融”就是天柱的古南岳,那口古钟可能是会同的南岳殿落成后从天柱分过去的(两县原本是一家);因为许多碑记证明天柱金凤山在“嘉庆十年”搞个一次大的扩建,此古钟大概是金凤山后来闲置多余的。显然,姜子牙所封的古南岳就是天柱。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是佛教传统的民俗盛会,作为天柱有名的佛教圣地金凤山庙会每年都会吸引5万余人的佛教人士、虔诚香客和游客前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四大佛道名山之天柱金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