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发表于 2017-1-11 14:24

祷告与乐章相融,丹寨芒筒芦笙祭祀乐舞


要把丹寨苗族人的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喻为灵魂的舞动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芒筒芦笙祭祀乐舞最初作为苗族鼓社祭祀活动的宗教乐舞,后延生为丧葬仪式,至今仍在苗族村寨里的丧葬仪式上使用。


芒筒芦笙祭祀乐舞主要流传于丹寨“嘎闹”支系的七种服饰文化圈内,在苗族芦笙大家庭中独具功能和风格。
经历数千年,芦笙的功能有所演变,由娱神转化为娱人,惟有芒筒芦笙及其祭祀乐舞保持着芦笙最初的原生态文化。





苗族在长期战争和迁徙中,芒筒芦笙一直是为祭祀祖先和祈求风调雨顺、祈盼丰收的仪式,并以此鼓舞苗族先民战胜了一次次的困难和挫折。



芒筒芦笙祭祀乐舞是苗族的传统乐舞,专为宗支大型祭祀和丧葬之用,它演奏独特,曲调悲壮肃穆。丧葬用的曲调有过路曲、进门曲、悲伤曲、送别曲、安慰曲、离别曲等曲调,具有鲜明的宗教乐舞特征。


芒筒芦笙祭祀乐舞每队由三支芦笙、13支芒筒组成,每支芦笙和芒筒需一个人吹奏,全乐队为16人组成。吹奏时,芦笙领于前,芒筒随于后,且吹且舞,沿着顺逆时针方向围成圆圈,缓缓向前。
吹奏中,众人以脚蹬地,发出整齐的舞步声以和之,所以苗族称为“齐心集鼓社,齐步踩笙堂”。


而如今的丹寨县芒筒芦笙祭祀乐舞被搬上了舞台,并在多彩贵州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以其独特的文化承载力和舞蹈形式获得观众认可,并以此收获了多彩贵州金黔奖的殊荣。

注:本文所有图文资料均来自丹寨县旅游发展办公室(图:黄晓海,文:韦文扬、李天云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祷告与乐章相融,丹寨芒筒芦笙祭祀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