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兒_DnEJ6 发表于 2017-3-6 12:13

科技、教育、医疗卫生……这些数据 您必须看看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过去的一年,全州统筹推进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建设,保持各项社会事业稳中有进发展,城区发展有了新活力。
      一串串翔实的数据  一个个切实的变化  记录下黔东南的铿锵足音  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2016年,黔东南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目标,是五年前的6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由2012年的14.35%提升到2016年的40.9%,增长185%。16个县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同步小康实现程度100%以上。  2016年,黔东南州围绕有机农业、生物医药、民族文化等产业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工程,推动了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共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692项,立项资金2.57亿元,分别是五年前的11倍和9倍。获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76个,是五年前的9倍。  在企业方面,15家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五年前的15倍;2家企业获得“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10家企业获得“省级创新型企业”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备案数达970家,居全省第三位,其中有81家企业被遴选为省级科技型成长梯队培育计划;62家企业累计获得983万元科技创新券资金支持;累计吸纳省外技术合同393项,实现技术交易额2.18亿元,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700余项,科技与经济得到经一部融合发展。  据统计,黔东南州目前有各类科技人才10万余人,是五年前的2倍。全州完成专利申请8302件,授权3412件,分别是五年前的10倍和9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52件,是五年前的4.6倍,累计办理专利案件829件,历年案件办理数稳居全省第二位。  学有所教:教育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追求优质与均衡,是黔东南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懈追求。  近几年来,全州各级各类教育均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成为贵州省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县市最多的地区,“两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多次得到国务院及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由2011年的54.2%、81.2%、55.8%、20%提高到2016年的89.4、93.5%、87.3%、35.9%。并于2013年全面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在校(园)生人数分别由2011年的8.76万人、7.33万人、1.88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15.49万人、16.15万人、3.13万人。  全州教育投入由2011年的42.8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9.45亿元;全州专任教师队伍从2011年的40149人增加到2016年的50334人。  今年来,全州进一步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体育基础设施的改善,丰富了人民群众体育活动。  截止2016年末,全州共建有公共体育场6个,公共体育馆7个,生态体育公园1个,游泳馆三个,村级农体工程1088个,乡镇级农体工程129个。  全州十六个县市公共体育场和公共体育馆覆盖率56.3%;全州村级农体工程和乡镇级农体工程覆盖率分别占全州3307个行政村和208个乡镇45.8%和63.5%。  建成全民健身路径工程413套;新建有经营性专业斗牛场8个、斗鸡场6个、斗鸡场馆4个;正在新建台江县原始森林草原景区登山步道。  同时,全州新设省级重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所,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个,全省少数民族传统项目布局点6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点3个。  全州人均场地面积由2011年末的0.458㎡提升至2016年末的0.917㎡,比全省人均场地面积0.81㎡高出0.107㎡。  病有所医: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病有所医,是人们对幸福的衡量标准之一。近年来,我州不断深化医改,逐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构建了适应新形势下群众需求的卫生计生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了卫生计生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16年,全州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3845所,比2011年增长15.1%。其中:国家医疗卫生机构334所,民营医疗机构382所,村级卫生室3128所。  全州实际开放医疗卫生床位23008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4.86张,比2011年增长89%;全州有卫生计生人员22561人,其中,职业(助理)医师7238人;每千人拥有职业(助理)医师1.53人,比2011年增长50%。  2016年,全州共有394.6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99.4%,比2011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自2015年9月24日黔东南州召开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视频会议以后,接着州人民政府出台了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从11月起,全州16个县级人民医院、10个中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  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共同努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打破了“以药养医”的局面,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医院学科建设和重大疾病救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相关配套改革稳步推进。  劳有所得:就业和社会保障迈上新台阶  就业是民生之基、发展之要。五年来,全州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州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59万人次,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4.85万人;201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5%,控制在4.2%指标内。  全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已有213.43万人参保,综合参保率99.5%。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2011年的21.82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26.7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2011年25.74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27.38万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从2011年的5.12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7.65万人。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从2011年的12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21.51万人,年均增长12.4%。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从2011年的13.57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18.7万人,年均增长6.62%。  全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由2011年的262元/月提高到2016年的495元/月,累计增长88.9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由2011年的1360元/月提高到2016年的3073元/月,累计增长125.96%。  2011年至2016年累计支出农村低保补助资金58.55亿元,年均支出农村低保资金9.76亿元。  截止2016年底,全州有城乡低保对象29.33万户,共62.93万人。  自州人民政府研究制定出台《黔东南州医疗救助办法(试行)》和《黔东南州临时救助办法(试行)》以来,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实现了城乡一体和全州统一。  2012年初至2016年底,全州累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6.25亿元,累计救助356.42万人(次)。  截止2016年底,全州有敬老院140所,床位7588张,成功创建省级敬老院35所。  环境治理与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近五年来,黔东南州在环境保护投入、监测与治理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环保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州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中趋好、局部明显改善的态势。  空气环境方面:2016年,全州16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92,城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为98.2%。相较于2011年的87.5%提升了10.7%。  水环境方面:2016年,全州3条主要河流共有33个断面开展水质监测。清水江监测断面22个,达标断面20个,达标率91%;都柳江监测断面4个,达标率100%;舞阳河监测断面7个,达标率100%。  相较于2011年,都柳江和舞阳河水质保持稳定,清水江水质由2011年37.5%的达标率提高到了53.5%,水质明显改善。  2016年,全州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为100%达标。  声环境方面:2016年全州16个县市的城市交通噪声及城市区域噪声均达到国家标准。  辐射环境方面:2016年全州实施监测的电磁辐射、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全部达标,射线装置及放射源办证率均达100%,全州辐射环境年度评估为100%合格。(凌忠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教育、医疗卫生……这些数据 您必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