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的声音飘向远方—从江簧管扬名
从江簧管,又叫“芦笙笛”,当地称为“gel”,汉文译名为“该尔”,是贵州从江侗族特有的原生态民族吹奏乐器,其造型奇异,声音奇特,既具备芦笙的洪亮又兼备侗笛的悠扬。“该尔”制作简单,吹奏简便,娱乐性强,深受侗族同胞喜爱。而自古世代传承至今。2016年8月,该乐器载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乐器大词典》,更名为从江簧管。自此,中华乐器大家庭里有了一位新的侗族乐器成员。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1haZHC2mgVglOeRcZPibJ6xI0Hg9cQyBT7B30fKVyCbOecgLyhLRajMQbwtOvOpgbCUeVBJ8LtUibw/0?wx_fmt=jpeg 从江簧管由从江县高增乡文化站站长吴文前发现、挖掘并推广出来。一次,他下村寨工作,听到对面山头传来悠扬声音,似曾相识,初听很像芦笙,细听又不一样,很独特。问老乡得知,这是“该尔”,是当地的古老乐器,没有经过任何改良,是侗族特有的竹制吹奏乐器,同时兼备芦笙洪亮和笛子悠扬的声音,介于侗笛和芦笙之间,在中华民族乐器大家庭里独一无二。因此,吴文前为它起名芦笙笛。 芦笙笛的制作很简单,制作材料一般选用经过晾晒并放置2-3年的冬季竹材进行制作,吹管使用水竹制作,共鸣管使用楠竹制作。制作时,先分别将楠竹和水竹各削出一段,削出的这段必须一面有竹节一面中空,竹节处用刀削平。将吹管靠近竹节的一端削薄,用镰刀在2-3cm处切开,用小刀翘起,形成长方形的簧片,继续削薄,在簧片连接处的底端垫入一小片竹皮,削好后先试吹听音高和音色,再把整个吹管的下端削到合适的长度,并把管口削细,以便插入共鸣筒中。吹管制作完成后,将共鸣管的竹节用小刀钻出一个小孔,能够将吹管伸进去并卡住且不漏气。在靠近竹节一端的竹筒上钻出一个音孔,直径不超过1cm,最后将共鸣筒削到一定长度,将吹管插入到共鸣管中,反复吹奏进行最后的调试。在制作中,最为重要的是定调与调音。每次比赛之前,各村寨会专门制作一套用于比赛的芦笙笛,由制作的师傅来定调,最后进行统一调音。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1haZHC2mgVglOeRcZPibJ6xhwuqF276Xfp6U5gU5mXozAxYS7n42ZOf7PHquu5hibFFQ8S3QJkN6Bg/0?wx_fmt=jpeg 发现芦笙笛后,吴文前觉得这乐器是侗族的的瑰宝,作为侗族人,有责任和义务把它好好的挖掘整理出来。于是他带着乐器,邀请一位会吹葫芦丝的小姑娘一起,到县里向领导汇报。用葫芦丝铺垫,说明芦笙笛的价值所在。小姑娘先吹奏葫芦丝,一段优美的音乐结束后,吴文前开始介绍芦笙笛:“芦笙笛与葫芦丝同样是少数民族的乐器,有很多共同处。芦笙笛也有可能像葫芦丝一样扬名。” 2007年,吴文前得到政府5000元的资金支持,成功举办了高增乡首届芦笙笛艺术节。方圆几十里,几十个村寨的芦笙笛爱好者汇集到一起。20个村寨,来了27支队伍参加,上千人同时演奏芦笙笛。之后,芦笙笛先后在高增乡“二千九”侗文化艺术节、从江县周末大舞台等亮相,使老百姓有了荣誉感,更喜爱这个乐器。“如果没人关注,芦笙笛也许永远只是一个竹哨,被遗弃在大山里。”吴文前借用工作活动机会不断地向外界宣传和推荐,只要见到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人,都会尽力介绍,只要有演出机会,就推荐芦笙笛登台。 经过努力,2013年,芦笙笛被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全套收入馆藏。 见识过芦笙笛后,外面很多专家学者对它非常感兴趣,纷纷到从江考察和研究。经调查证实,芦笙笛一直流行在从江县天鹅山上的村寨中,之前山上没有人居住,后来高增乡高增村大寨搬到山上去,至今有十几代人,如此推算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代文人陆次云曾在其《峒溪纤志》一书中写到:“(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则酣飞畅舞,交驰迅逐矣。”这段记载充分说明了在清代时,贵州的少数民族就己经发展出了娴熟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芦笙笛之所以能够普遍流行和发展,首先是因为芦笙的制作非常复杂并且要求很高,还花费一定钱财;其次,深处大山中的人们需要一定的精神文化生活,于是他们用随处可得的竹资源发明创造了芦笙笛,经过几代人的加工改良,逐渐发展成为现在多种形制的芦笙笛,满足了便民娱乐的需求;三是芦笙笛制作材料随处可得,制作工艺要求低,参与性广、娱乐性强的特点,成为当地人不可或缺的乐器。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1haZHC2mgVglOeRcZPibJ6xkRlH1HCQsyZea5X2NSX2gpia2YPjtVFaWK8aA1JOlzXW46jfQFvzD0g/0?wx_fmt=jpeg 2011年,在高增乡首届文化节上,吴文前邀请很多教授学者来观摩,其中一位贵州财经大学的吴元姣教授非常认同吴文前的想法,认为芦笙笛有文章可作。经吴教授介绍,中国音乐学院的刘勇教授2014年来到一线采风。2015年6月,中国音乐学院韩宝强教授、付晓东教授和刘勇教授带领音乐科技系的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来到从江,在吴文前等人陪同下,考察当地的侗族民间音乐和芦笙笛,并在民主村举行了“中国首届芦笙笛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和参与乐器制作的艺人就芦笙笛的历史渊源、选材、制作工艺、音响特性、演奏形式、传承情况以及今后的远景规划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为芦笙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5年12月28日,吴文前作为全国唯一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受邀,带领高增乡民主村芦笙笛制作师吴国光,带上芦笙笛,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第五届乐器研讨会。会上,吴文前作了《从江簧管的现状与发展》主题发言,博得全国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专家当即建议将芦笙笛列入《中国乐器大辞典》,命名为“从江簧管”。专家学者认为,笛子是由竹簧共鸣发声,芦笙笛属于单簧类管乐器,从表面字义来看,“芦笙”与“笛”这两种乐器名称的结合使人困惑,并不能很好地表现乐器的本质,且不符合乐器命名的逻辑。最后商定,认为将“gel”的音译“该尔”作为乐器的名称,可以较好地使能说汉语的其他民族与当地人进行交流,“该尔”与原名音译并没有出入,简洁明确,不会引起误解和多解。书面使用时,可以在“该尔”后加一括号,内写“从江簧管”,这样就把乐器流行的地域以及乐器的性质加以交代,让业界人士一目了然。吴文前回到从江后,征求当地人意见,他们纷纷表示接受这样的名称,愿意将“该尔”作为“gel”的汉文名沿用下去。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1haZHC2mgVglOeRcZPibJ6xAplE9DymcO9AKVgbZ3cmfccdudRCPNA8cyZvCPUkDoBC79EexkyzXg/0?wx_fmt=jpeg 如今,从江簧管在从江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每当遇到大型的民族民间活动都少不了从江簧管,逢年过年更是少不了从江簧管,平时的农闲时节,群众也是自发地举办吹奏比赛,比一比两个方阵谁的簧管音量更大、气势更强,现场气氛十分火热。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1haZHC2mgVglOeRcZPibJ6xUfJHHd5ls0erKSIN07MKbaI5neZGPt8ox3sFQQH7IMPiaiawtmyuiciavQ/0?wx_fmt=jpeg 一次意外发现、长达十年专题调查,吴文前感言:“今后芦笙笛做好了,不单是乐器,更能成为产品,像葫芦丝那样能卖钱,不但能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能改善他们的经济生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