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个脚印,留下了满山的故事|镇远周边古道
自元代大兴“站赤”,将贵州地域纳入全国交通网络以来,开通了湘黔驿道、滇黔驿道、川黔滇驿道、川黔驿道、黔桂驿道。特别是明代,取得对云南的统治地位后,希望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畅行无阻。明代有人尖锐指出:“黔者,滇之门户,黔有梗,则入滇者无途之从矣。”明代初年,在贵州设置卫、所,大多沿着这条驿道排列。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章在其所著《黔记·驿传》中说,由贵阳至沅州(今芷江)的道路为“下游”,后世称“湘黔驿道”;从贵阳达昆明的驿道为“上游”,后世称“滇黔驿道”。以贵阳为中心,西有清镇、平坝、普利、安庄、坡贡、郎岱、阿都田(今晴隆北境)、白沙(今普安东北)、上寨(今盘县东北)、刘官屯、亦资孔等十一个驿站,“长五百五十里”;东有龙里、新添(今贵定)、酉阳、杨老、清平(今凯里炉山)、重安江、兴隆(今黄平)、偏桥(今施秉)、镇远、青溪、平溪(今玉屏)等十一个驿站,“长四百九十里”。清代仅在由东向西贯穿贵州全境的湘黔驿道、滇黔驿道设立驿站,其他驿道,只设置铺、递,传递公文。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1haZHC2mgVglOeRcZPibJ6xeeDkDRtziak7wKJ1ytoEIcsxHf2FVmN9OBR2ecR2iaVxqn3MfBV88mgA/0?wx_fmt=jpeg 在各条驿道中,湘黔驿道、滇黔驿道最为繁忙。特别是湘黔驿道,不仅是贵州的出入孔道,也是云南与中原的主要通道;四川经贵州到湖广也使用这段驿道,经常使用的驿马不下千匹,人员5000以上。 贵州驿运基本是陆路运输,人员的运送,主要是骑马和滑竿、轿子;物资的运输,则靠人挑、马驮。当时,贵州大宗的驿运物资是粮食、食盐、铜和贡品等。明初,贵州驻军达数十万人,地方和屯田供粮入不敷出,需从湖广、四川、云南运进大批粮食,另有“开中”商人交纳的粮食、各州县及土司交纳的粮食等。这些粮食的运入和转运,多由驿运承担。贵州不产食盐,所需食盐主要来自江浙、两淮、湖广、四川。江浙盐、两淮盐,或由水路运至镇远,或由陆路运至平溪(今玉屏),再由湘黔驿道分销各地。湖广盐,采购于湖南辰州(今沅陵)、常德,再运至镇远、偏桥(今施秉)等地发售。此外,明朝廷铸造铜钱所需的“滇铜”,也多由贵州驿道运出。贵州驿道还承担为云贵各地土司及暹罗(今缅甸)等国向明王朝朝贡之人、物的运输任务。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1haZHC2mgVglOeRcZPibJ6xcEIfAgG9Y4vO0pxHCWmb3TJYGgVpvAcdlRPuGAMib6CrRSeGXl4K0nQ/0?wx_fmt=jpeg“鹅翅膀”摩崖石刻 明代,贵州地方的邮传大有发展,以卫、司、府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沿驿道建立“递铺”。据《黔记·邮传》记载,贵州全省共有308处“递铺”,其中,属贵州都司者122处,属于司、府、州县共137处。 随着府、州、县的设置,又修筑了通往各地的大道,但一般不设驿站,只设“递铺”。由于运输粮饷、大木和云南的铜,沅江水道兴旺起来,镇远成为驿道与水道衔接的水陆码头。明正德和万历年间,两次治理镇远与施秉间的水道,打通诸葛滩,木船可上行至黄平(今黄平旧州)。 清代的驿道干线未变,但“递铺”增多。据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至顺治十五年(1658年),全省设置二十四个驿,其中“自省城下至玉屏县共一十二驿,自省城上至亦资孔共一十二驿”,全部分布在湖广经贵州通云南的驿道上。其余大道改设“递铺”,由铺兵传递公文。湘黔驿道上设有12驿45铺,滇黔驿道设有11驿53铺。因省城至各府州县的大道发展迅速,计有36条,长达3500公里,设“递铺”500余处。由于用兵及运粮、运盐、运铜的需要,清代有几次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光绪年间,在原来驿道的基础上,延伸到了镇远附近的“苗疆六厅”,即台拱、清江、丹江、八寨、都江、古州,这些驿道不仅加强了贵州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也增进了省内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对贵州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今,在镇远古城附近,还可见到湘黔驿道的几个路段,主要是文德关段、镇雄关段。文德关段位于氵舞 阳镇小田溪村文德关。文德关原称“油榨关”,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改名文德关。驿道位于关东。青石砌筑,长约1公里,宽约2米,基本完好。 镇雄关段位于氵舞 阳镇柏杨坪。驿道东起镇雄关,西下相见坡,过相见河至相见桥,越“九曲冈”至“鹅翅膀”。依山就势而建,悉以青石砌筑。现存路段长约2公里,宽约2米。鹅翅膀相邻“相见坡”,坡下“相见河”如今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氵舞 阳河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可在古代,特别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大好河山,乌云密布,过往行人,哪有兴趣欣赏风景?民族英雄林则徐赴滇上任经过这里,忧郁赋诗哀叹:“谁凿三重岗,亘此长一线。相去十里中,行人屡谋面。”“乍登第一山,欲下剧兢战。后望趾反高,俯睨颅或颤。”“三坡妙结束,屹立石如炼。曲过岭七盘,岩逾关四扇。” 镇远城边的铁溪,保存着一段建于明万历年间迄今隐约可见的古道,长约2公里,宽约1米。或开凿崖壁成道,或采用卵石垒砌。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1haZHC2mgVglOeRcZPibJ6xB6XKlPknHQmuypGwz6iaRvfAmKoseeHCIDf5jt3iceOLJehs6cZGEswQ/0?wx_fmt=jpeg诸葛洞纤道 氵舞阳河,有些河段需要拉纤,纤夫光着臂膀,胼手胝足,攀爬在河畔绝壁间,非常辛苦。河流两岸多有纤道,至今保存完好的是诸葛洞纤道。这段纤道开凿于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明弘治三年(1490年)、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多次委派官员开凿。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维修。或者凿石为径,或者青石铺设,至今明显可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