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山绕水 古木森森——锦屏文斗村
文斗苗寨位于今三板溪水库南边的山岭上,行政隶属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海拔550~700米。村寨原名“文堵”,清顺治年间改为文斗。在三板溪水库修建之前,这里地处沅水的上游清水江畔,河流给人们提供了舟楫之利,至今文斗村还未通公路,人们出行仍然靠船。村寨临江的东面山坡是层层盘绕的梯田,相对平坦的山腰上散布着村民住房,住房四周及村寨上方是成片的古树和青竹,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村寨南北各有古枫树林一片,下寨北还有古银杏林和古红豆杉林,给整个村寨以古木森森之感。村寨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那时村寨的先民从江南搬迁至这里,明代中期此处已经形成村落。寨中居民以龙姓最先,姜姓随后,后者成为文斗最大姓氏。寨内保存有数万件古契约文书,上百块古代碑刻石雕,以及十余幢古雕木楼,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苗族村寨。现有400多户2000多人口,均系苗族,百分之七十为姜姓,居住的全是木质吊脚楼,从文斗河边村举目仰望,两条青石板路犹如二条青龙蜿蜒顺坡登寨头。这里有参天的古树,古朴雄伟的寨门。数不清的大小碑刻,修筑考察的坟茔,数十座规模恢宏的宅基及大宅院的残壁和清代古战场防御工事石墙、哨卡还依稀可见。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2nscy1rc3n0nIHXoscbmmGMgiaCKe4GHbHKvB6jKfibV6THoRMT0wKia1PE1sn4PNvPVgbuq96pxr8w/0?wx_fmt=jpeg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2nscy1rc3n0nIHXoscbmmGANpibFYFzpPTZoNBFC06S1KGiar7dTTqZFDt42o4NKIW8bhDjL1FW0bg/0?wx_fmt=jpeg 【从文斗村征集到县档案馆的锦屏文书】 文斗苗寨是一个有着悠久环保历史的苗寨,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内几乎所有老百姓家中都珍藏有清代林业契约,约有3万件,是我国乃至世界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林契文书,成为我国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和安徽“徽州艾书”之后的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文斗无山不青,无水不绿,无处不流淌着绿色环保史话。他以其独特的古代少数民族生态环保文化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中国民族环保第一村”。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2nscy1rc3n0nIHXoscbmmGS8VU86JLan0wzay4jxmeiakzzZVicJIsIHb9XdLaEUBVLUxvHHdcS3Lw/0?wx_fmt=jpeg 【文斗村古老的建筑】 文斗等清水江中下游地区在明代中期形成莽莽的原始林区。清乾隆时期人编著的《黔南识略》所记的“自清江(今剑河)以下至茅坪二百里,两岸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阴,栋梁桷之材糜不备其。”文斗何时最早先有人居住已是难以考证。据文斗龙、姜二姓家谱记载,明代中期此处就已经有人居住形成村落。据《文斗姜家谱》记载,顺治十一年(1654),喜好勘舆的姜春黎游方到文斗,见此地甚祥,遂举家出铜鼓卫(今锦屏县铜鼓村)迁至此。姜春黎初到之时,文斗地方尚处于无官府管辖,婚无媒妁,人死抛悬于野,结绳记事的荒蛮状态之中。春黎到此后将汉族习俗礼仪进行汉化传播,求婚令请媒妁,迎亲令抬乘舆,丧令致哀,必设凳奠,葬须择地,不使抛悬(《文斗姜氏家谱》)。同时又设家塾,延师教授汉文,并将寨名由原来的文堵改为文斗,意为通过兴教,这里能出泰斗文人,所以文斗之名一直沿袭至今。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2nscy1rc3n0nIHXoscbmmGAkDNt480Ma1iaIFFps9ox5DZFiayfajmTCNvnBq62Wib703W2UgwNL8ibg/0?wx_fmt=jpeg【文斗石碑】文斗有着悠久的歌舞文化。歌分别有酒令歌、伴嫁歌、情歌、叙事歌等几大类。唱腔有河边腔、高坡腔。现在,由于汉文化的介入较早,加之外出广东等地打工,会唱苗歌、跳芦笙舞的也只有少数部分人了。 文斗苗寨是在氏族领袖的领导人自行自治,文斗进行自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是契约。契约以林业契约为主,又可分为买卖山林田土、租佃山场、借贷钱粮、交换物品、析分家产,除此在婚姻交友等到活动交往无不签订契约文书;村寨的社会秩序,家庭及人们的行为规范也都是通过契约形式来管理和约束。著名的有乾隆三十八年(1774)为禁姑舅强制婚姻、藉婚姻索取财等陋俗,乾隆三十八年文斗六房共同订立了禁瘟病猪牛进寨合约。契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契约无不视为珍宝收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可惜大多数在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中被烧毁,至今保留下来的只是少数。这些文书是研究明清时期当地及湖南与贵州社会经济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文斗河边直至文斗上寨两条古青石板步道顺山势而上,约两万级的青石板步道四面延伸,把整个村寨连成一体,四通八达总长约5公里,村中有110多块古雕石碑,数幢古雕木楼、图案各异的三对石鼓、九口古石防火缸、风雨桥遗址等。除此之外还有客来必须下马方可进寨的“下马蹬”、古凉亭、古寨门、防御外侵的古战场、炮垛、战壕、烽火台、了望楼、练兵跑马道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