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8688 发表于 2017-3-10 16:18

藏在林涛竹海里的美丽村落—归柳侗寨

归柳,是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栽麻乡的一个村,由上寨、下寨和摆亮三个自然寨组成,外人站在村旁一望是个完整的大寨,只有,本寨人才分得出三个寨。全村共有484户,2248人,上寨和下寨住户为侗族,占全村人口的91%,属榕江侗族的“天府侗”支系。摆亮寨为苗族,占全村人口的9%,为榕江苗族的高岜支系,是已知的进入榕江最早的苗族支系之一。归柳村委会住下寨,海拔730米。村境内层峦叠嶂,森林茂密,溪流潺潺,气候温和。一条牵山携岭而来的溪流,在汇集数条小溪后,叮当欢唱从寨中穿过,与另一条小溪在寨脚汇合,把一个本来秀美无比的民族山寨,妆扮得更加绚丽多姿。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ZRmgicWSwj32nscy1rc3n0nIHXoscbmmGGCduyNzbMX1XIlQph68d7MtKAXSsGu1FevUD157bHFpxD54SrEy6cw/0?wx_fmt=png    归柳无论侗族或苗族,都保存着丰厚的民族原生文化。很多房屋都是吊脚木楼结构,古老建筑依山傍水,层层叠叠依次而建。青瓦绿竹,相得宜章,不论远看还是近瞧,都令人心旷神怡。花桥和鼓楼是侗乡的标志性建筑,花桥原建在下寨的中间,旁边有古树相映成趣,惜早年被洪水冲毁。显著标志性建筑的鼓楼,上寨、下寨都各建有一座,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上寨鼓楼样式别具一格,属阁楼式鼓楼,为榕江侗族罕见。此鼓楼为3层4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通高13米,内有金柱4根,平面分布呈正方形,根距3米。下寨鼓楼为7层6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属密檐式塔状鼓楼。通高20米,雄伟壮观,极显气派,而且古韵十足。这里的百姓特别注重消防安全教育,寨上百年都未发生火灾,古老木屋比比皆是。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ZRmgicWSwj32nscy1rc3n0nIHXoscbmmGYicy6mKkL9IrX9lSzv1qB1icbR3MWNZUDyjmBDtflJ8BltllfxJ2HNhg/0?wx_fmt=png    鼓楼彩塑彩绘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多是反映侗族古代生产、生活情景。二层翼角上塑山鸟。三层翼角上塑游龙,每个檐角上的彩绘内容各不相同。各层风檐板上均有彩绘,内容为双龙抢宝,花鸟虫鱼,还有斗牛场上的“拉脚”等。鼓楼的最上层用粗棕绳吊着一个圆形牛皮长鼓。在古代,这大鼓的作用是召集动员村民聚会鼓楼,以商议决定村寨的大事等,平常不能随便敲击。太平盛世,长鼓的作用就只是装饰和观赏的文物。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ZRmgicWSwj32nscy1rc3n0nIHXoscbmmG7nBr1c1QwLk3LUHrLe0cbT9UcgtibtVaAQMOddcobzfRa992WEfHR6w/0?wx_fmt=png    上寨下寨两座鼓楼各具特色,建筑样式不重复,彩绘内容多种,生活气息浓郁,十分耐看。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ZRmgicWSwj32nscy1rc3n0nIHXoscbmmGZIedjStgRmDgt0hw5ZTBrTzsUZZryGIS3ibibyqwCm3B1ZhOXibqxvUOw/0?wx_fmt=png    侗乡本是音乐的海洋。榕江、从江、黎平三县交界处的栽麻乡,是原生态侗族大歌发源地。归柳座落在这得天独厚的侗族大歌之乡,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是近水楼台。农闲时,无论白天晚上,村民们哪怕只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只要各声部都具备,便拉开嗓子唱侗族大歌。寨上的侗族大歌队,经常参加县、乡两级演出或邻县村寨举行的赛歌活动。村寨之间互相走亲访友,多数时间都是用歌声伴随整个过程。“饭养身,歌养心”,只要歌声一亮,人们的精神就为之一振,老人们昏花的老眼也会频闪亮光。寨上的“祭萨”活动在人群参与和举行的仪式上,与别的侗寨区别很大。每年举行“祭萨”活动时,寨上男女老少全部参与,侗族芦笙欢奏,曲曲大歌悠悠。归柳寨上音乐海洋浪花欢腾,天籁妙韵飘溢群山,小伙与溪流对歌,姑娘与百鸟和鸣。那是一曲地道的人与自然和谐交响乐章,令人美不胜收。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ZRmgicWSwj32nscy1rc3n0nIHXoscbmmGVEGB1sa1n9b2e0XaCuP9l8WLNUggM8V2kL5aXqNITR5mPhBAfVq18w/0?wx_fmt=png    而逢苗族节日时,芦笙芒筒声震群山,苗家姑娘裙裾飘旋,侗寨苗寨老小笙歌曼舞,大家一起狂欢,热闹非凡。无论哪个民族的节日或娱乐活动,大家都互相参与。两个兄弟民族千百年来相互尊重,团结和睦,形同手足,亲如一家,只有从服饰上才能区别。    寨上无论侗族苗族,80%以上人家都有古香古色的织布机。农闲时间,侗家姑娘丹唇轻启,哼着歌儿在吊楼上密针刺绣;苗家媳妇呼朋邀伴,在美女靠上穿针引线纳鞋;无数织布机唉乃,众多纺纱车衣呀。老人们呢,则手持长烟杆,坐在火塘边给小孩们摆久远的故事、唱那些长长的古歌——归柳寨上,既演绎着一支纺织进行曲,更欢唱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农耕和谐曲!    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在寨上依然熠熠生辉。上寨和下寨各有一个“萨坛”,供奉的是侗族的大祖母——萨玛。苗寨有一个“娥堆”,供奉的也是上古时代的女性祖先,两个民族传承的都是母氏族社会遗风,形式各异,内容相同。曾有旅客说,各民族之所以枝繁叶茂,是因为有共同的根。上寨中间的路旁,立有一个“吞口”,是用上等青石雕刻而成,高70厘米,宽45厘米,厚4厘米,不知高龄几何。上刻石人头像,头和脸呈扁圆形,虽双眼圆大怒睁但不显狰狞,左右眼各有一根粗大的眉毛往上斜挑。整个面相呲牙咧嘴,十分张扬,6根粗胡须分两个方向,各往两边飘去,上下牙和舌头都露出来,头发往上斜立,前额刻一个楷体“王”字。整个“吞口”图案为阳刻,雕刻技艺精湛,想像大胆夸张,构图对称,线条流畅。“吞口”是古代少数民族图腾与巫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用是避邪驱邪。这块“吞口”样式,在榕江侗乡是首现,与汉族“吞口”的样式区别很大,但寨上人谁也说不清楚,是哪朝哪代的老祖宗留下来的。    归柳是一个连寨名都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村落。房舍高低错落有致,典型小桥流水人家。村寨虽然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房子周围除了古树就是茂密的竹林。举目望去,竹林摇曳生姿,古木藤蔓虬曲,珍稀古木比比皆是。寨内外数十株百年以上古树,大多需要两人以上才能合抱。老态龙钟的古树,掩映着幢幢苗家侗家木屋,古树多是高大的常绿乔木。而高出林梢的古枫树上,树梢枝桠间多筑有喜鹊窝,有的一棵树上有几个大窝,纯朴善良的侗家苗家人,一直是喜鹊的保护神。外人进入归柳,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高树上的喜鹊窝,好奇地问:“外面很少看到喜鹊了,怎么这里有这么多?”寨上人总是自豪地回答:“我们这里,从来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喜鹊。”寨上老人还说:“这些树上的喜鹊窝,也不知有多少个年头了。一般情况下,每天总会有数十只喜鹊在上空飞来飞去。每个喜鹊窝里,住的都是一公一母两只喜鹊,只要有小喜鹊出世,“夫妻俩”就特别勤快,一旦停下来就在枝间叽喳叫唤,像在交流心得“。归柳寨上的这道罕见景致,成为归柳一道非常特殊的景观,实在使人赏心悦目。人们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里正是如此。寨上的喜鹊加上其它小鸟,使这里古来都是百鸟乐园,每天清晨,村民们都被动听的百鸟歌声唤醒后,才开始一天的劳作。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ZRmgicWSwj32nscy1rc3n0nIHXoscbmmGR2kpSk420U0icZeZtWrSGmicAq8VFeccOiczLSWeG9P981lticsCmib1vZw/0?wx_fmt=png    因海拔、气候、湿度和空气清爽等等原因,村民们种庄稼极少施化肥、农药,种出的白菜、韭菜、红薯等农作物很甜,口感非常好。在县城市场上,人们只要知道是归柳种出的东西,哪怕价格比别的贵一些,人们也会争着买。至于养殖的牛、羊、鸡、鸭等,从来不愁销路。去年,全村仅种植和养殖这两项支柱产业,人均纯收入就达4000多元。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ZRmgicWSwj32nscy1rc3n0nIHXoscbmmGO5aib9vyWrCGSdGOSibdBNWFHa0HU04fjEmFt5ydkrcbRyw7p3mYVwNA/0?wx_fmt=png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人们辛勤劳作之余,需要释然心情,盼望回归自然,享受乡间的宁静。归柳作为深藏大山的美丽山寨,山青水秀,景色奇妙,无疑是闹市人群的休闲向往之地。在这个小小的山寨里,兄弟民族亲密无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乳交融。有游客不小心撞进归柳,感叹说:归柳山寨真不愧是个人间乐园!有诗人赞:水流曲曲树丛丛,树里青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吠夕阳中。这正是典型的归柳写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藏在林涛竹海里的美丽村落—归柳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