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德上寨旅游指南
郎德苗寨位于凯里市东南27公里的苗岭腹地,分上下两自然寨。对外开放的是上郎德,也就是朗德上寨。1985年,郎德上寨作为黔东南民族风情旅游点率先对外开放,也是全国第一个民俗风情村寨游览地,后来全国各地兴起的”民族村“都是在他的启发之下建立的,还是我国第一家村寨博物馆,是官方认可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号称“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是苗族同胞走向外界的桥梁。2008年奥运圣火途径过这里,当时也狠狠地火了一把。然而随着西江千户苗寨名声大噪,昨日辉煌的郎德上寨如今有些寂寥。但依然美好的苗寨风光河完善的食宿条件反而更容易让人找回心中的田园生活。由于旅游开发较早,郎德风雨桥边“熟门熟路”的村民都会热情地拉你到家中做客。沿着村中小路上行,石头砌起的芦笙场地面上有两匹战马,是郎德特有的图腾,四周的很多木楼已有百岁高龄。郎德寨门,是村民迎来送往,与客人唱拦路歌,敬拦路酒的地方。从公路边的石板台阶一直到山坡上的寨门,短短一段路设有12道拦路酒。身着盛装的苗族村民轮番向客人敬酒,最后一道寨门拦路酒更是把土碗改用牛角杯。喝“寨门拦路酒”时,有经验的客人,绝不伸手接牛角,也不能碰苗族村民的手,否则,客人必须得将“牛角酒”喝完才能进寨。郎德上寨拥有各种各样的独木桥、汀步桥(跳礅)、马凳桥、板凳桥、石板桥、石拱桥、风雨桥、求子桥、祈寿桥、保爷桥等数百座,人称“苗岭桥乡”。郎德上寨苗族村民之所以如此酷爱架桥,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传统民俗关系极大。郎德上寨地处雷公山麓、丹江河畔,寨后郁郁葱葱,经年流水淙淙,数十眼清泉潺潺进入山寨,切出条条壑沟,形成若干溪流。树多、泉多,沟多、溪多,桥梁建筑自然众多。最早住在“左洞庭,右彭蠡”水乡泽国的苗族先民,辗转迁居苗岭山区后,仍然保留“遇水架桥”的优良传统,甚至将架桥观念引申到求子祈寿、消灾祛祸等民俗事象中,从而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桥文化。在为数众多的古代桥梁中,风雨桥曾是咸丰、同治年间民族英雄杨大六率领村民抗御清军的战场,故被誉为“御清桥”、“大六桥”。这里苗族中老年人的服饰风格一般是一种简单踏实的黑色长褂。芦笙阵阵,其乐无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