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 朝拜|施秉观音阁
从偏桥城西沿一小道行走,猛然觉得这房舍稀疏下来。猛然抬头,一块大碑耸立于你的前方,上面居然书写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呵呵!这不就是个观音的庙宇而已,何以也来那么个“文武官员至此下马”?记得这种碑文一般是在先贤之墓志,或国子监旁。乡间能竖这样的牌子那最多就是文庙,因文庙祀孔子,或四配是颜回、子思居东,曾子、孟子在西。宋代之后最多配理学家周、张、程、宋、蔡之父从祀。孔子叫孔圣人,或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只有在他的庙前才能“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其他的,哪怕在佛界或道界地位多高,均不会有这样的碑文提示的。这习俗在历代的皇家“礼制”里都讲得明白。追根溯源方知,原来这碑文是立在文庙门外的,后文庙拆除之后,有好事者将碑藏于民舍,一九九三年,当观音阁恢复之后,人们将此碑刨了出来,立于这观音阁之下。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2Rfenm0GKmfAVDlBzXvgKWsUflhlhurUGrecYXNoW2ZcmmibjEA6NLm4bCJ5iaiaUfhNlov6oRAQ8Fw/0?wx_fmt=jpeg 从碑文旁循路而上,也便是土地神,这当然少不了。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土地能生五谷,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而人们祭祀土地。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因为这方土地为土地老爷负责,否则就是“非法占有”,因此不论村落,庙宇等等都必须得到它的首肯,这样人们就得祀其于村旁或庙堂之前。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2Rfenm0GKmfAVDlBzXvgKWiazpicLL1ZDgjEU2pDzK2yIG3tBSHSuk58qhueyD3tK6tlhP5PicoOictQ/0?wx_fmt=jpeg 上观音阁的石级是“之”字形的,路的两旁长着很多的树,树围都不是很大,但因神所赋,长得也很茂盛的。即使你抬起头来,那庙堂也没看个明白,你只能从密林间瞧出几个金色的“慈航普渡”四个大字来,书法生动饱满。说实话,我们民间老是把观音和慈航道人视为一个神,有点宗教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观音是泊来神,慈航是正宗国产仙。依照道教的说法,慈航真人乃是原原本本的女真,而佛教的观世音则是从一开始就是男人身修行的。再者,依照《历代神仙通鉴》来说,慈航真人商朝得道。而依照佛教《楞严经》来说,观世音,远在恒河沙劫前,就已经修成。慈航道人是道门的慈航道人,观音是佛门的观音,两者殊途不可混谈。把二者扯在一起是陈仲琳。陈仲琳(约1567—1620),亦作许仲琳,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明朝小说家。小说《封神演义》就出自他的手。是这位老先生把观音和慈航道人扯到了一起,由于精彩的神话描写,民间默认了,官方也不持反对意见。 再前行到拐角处也便有长亭,有灵官殿。灵官殿右边还立有《重建观音阁功德碑》。殿内王灵官的形象高约七尺,威武凶猛,红脸膛,额上还有一只眼,三目圆睁,锯齿镣牙,虬须怒张,披甲执鞭,确有震妖降魔气魄。殿两边有楹联曰:一鞭高举惩恶扬善怒打八方刁徒恶棍。二目圆睁识奸辨忠喜迎八方善士良民。灵官爷疾恶如仇,敢作敢当。传说玉帝就欣赏他这 一点,封他为豁洛元帅,赐金印掌监察之职,后被道家尊为护法神。我想如果这种神象塑在办公楼里,现代的贪官看到他这副样子,也畏惧三分。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2Rfenm0GKmfAVDlBzXvgKWeTFMhrfYiaAydopu9ricKM7ldI63F6sdyN3Zx3V1ibs6nFibRdyCzUF6bw/0?wx_fmt=jpeg 《重建观音阁功德碑》是用大理石雕刻的,碑载:“观音阁始建于康熙末季,咸丰六年战事焚毁。光绪初复修,历数百年。天作人造,茂林修竹藏日,奇花异草争芳,蜂飞蝶舞凑趣,鸟语蝉鸣添幽。此景观历史悠久,香火鼎盛,乃县城四大人文景观之首也。憾此古迹于一九六零年再度遭毁。欣逢盛世,百业振兴,为恢复施秉历史文化古迹,为旅游城再塑新景点,为父老乡亲营造成一块休闲地,岁在癸酉,经同仁倡议,重建观音阁。承各界民众鼎力支助,投工献艺,捐资赠物,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历时八载,初具规模。景点成效功归人民。特撰此文以誌纪念。”后刻捐款捐物者若干,碑立于公元二零零一年岁次辛巳九月十九日。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2Rfenm0GKmfAVDlBzXvgKWtkaa2lfyn8w9QU4YBHjNEfjg6YIbcjpwdvg6T16DCdX1adHAyBn9Xg/0?wx_fmt=jpeg 从这段文字记录,我们得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这个观音阁是在康熙末期创建的。历数百年多次劫难,到了公元2001年才恢复起来的。具体的情况也就是:原寺庙建于清康熙末年,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被毁。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偏桥卫的上五旗杨玉珍望门守节,与其亲族杨天才聚众募捐,重建正殿一栋、厢房二间,塑观音佛像,杨玉珍住持修行,改名为"白衣庵",后更名为观音阁。1949年解放,僧尼离去。1953年改作偏桥小学,1960年寺庙被拆,庙址复耕。城内有识之士丰学文、丰传明、宋海珊、苏德友、何金生、李恒夫、李心明、周玉莲、杨昌芝、姚贵平、张秀明等,于1993年聚众捐资,重建观音阁胜景。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2Rfenm0GKmfAVDlBzXvgKWxROynk7xf4Gf731QMu83iaibiaSzn1pVC28cGvu67X8YJp7VeUicB9TGGA/0?wx_fmt=jpeg 关于偏桥观音阁的传奇的故事比较多,因人而异,莫是一衷。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下潕溪杨氏,其明代先祖杨友芳,是随傅友德入黔的,当战事平息之后来到了潕溪,任千户所里的千户,据守潕溪——现在叫伍旗(莫名其妙的地名)。当时偏桥(现施秉城关)有三大土司,正土司安氏,左、右土司杨氏。杨氏是诚州刺史杨再思之后,在此盘据了好多个世纪了,根基雄厚。其祀奉的是飞山庙,这个飞仙庙在廖家岩。根据《(乾隆)镇远府志》记载:“飞仙庙在东门外,即唐时诚州刺史杨再思也,偏桥右司是其苗裔,故立庙祀之。”而这个来自于江阴的杨友芳因为是“外人”,好像与这地方土司杨氏没有多瓜葛,一苗一汉,能混在一起?加之朝庭也有明令——不能与地方结盟。明末清初,一个从平坝来的方士严峻(又名冷水道人,湖北公安县人)到来,这严峻是个方士,还是个知识渊博的先生。先在云台山隐居,潕溪杨氏是望族,在宗教信教问题上十分虔诚。后在杨氏的邀请之下,来到了西华山住庙。同时还在庙宇里教授学生,康熙壬子科举人孙上元就是他的学生。杨氏总觉得自己发迹不够,偏桥右司杨氏给出个点子,说他都不到飞仙庙烧香化纸,如何发迹?可潕溪杨氏认为那是个苗族人的庙宇,我怎么去祭拜呢?此时他想到了严峻,去找这位先生帮忙。先生说,集阴功阴德是件好事。观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根据杨氏的有关生辰八字,祭拜观音最为恰当。于是潕溪杨氏来到了西门城下修建了观音阁。从此杨氏发迹起来。这个观音阁大约延续160多年的香火之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被毁。时间推到了清光绪年间,杨氏有女杨玉珍,其夫因在咸同末年征苗中战死,杨玉珍为其夫守节要去出家。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其亲族杨天才聚众募捐,重建正殿一栋、厢房二间,塑观音佛像,杨玉珍住持修行,改名为“白衣庵”,后更名为观音阁。 民国时期,有张氏入观,张氏叫张隆华,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殁于辛丑年(1961年)。施秉北面谷定有李氏,因体弱多病,经道人测算,认为只有出家祭拜这观世音,方能解救生命。这女孩十二岁时就入观音阁修行。至1996辞世,享年83岁,死时回原藉谷定安葬。张氏是其恩师。他们都是在解放初期,政府劝其离开观音阁的。据说这李氏自从离开观音阁之后,没有结婚,历来吃素,人们都叫她“四公”。这僧尼会测命,知药方。离开观音阁之后定居新街。平常祭拜观音,有打座的习惯。经常给街坊临居的小孩看病禳灾,很受人们尊重。她能知自己的命期,过世之前,她叫人们作准备,要人们帮助她祭拜观音,然后盘着腿说:现在我走了。话一落,如闭目养神一样悄然离世。人们感到惊奇。 观音阁规模不大,但建设得很好。前有狮子一对守护,砌有焚香炉。四层透通的钟鼓阁楼,雄伟壮观,琉璃瓦顶,供人休闲。每天朝钟暮鼓宴偏城。我每日都是听到这钟声唤醒之后,才起来跑步的。除主阁楼外,还配有左右两个耳房。还建设有长亭。主阁里塑有观音座像,手持宝瓶,意寓洒出甘露普渡众生。按历史形成的会期,即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个会期,数以千计的远近游客前来进香、观看、游览。 观音塑像背面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好,也写得十分的人性化,“堂上二位老人就是菩萨,只要早晚孝顺,自有好处,无须敬我;胸中一点善念,即为其佛祖,坚持朝夕奉行,定获佳果,何须求神。”对联要求子女孝悌为先,要知母亦知父。用平凡的语言将孟子的“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可以说是所有的宗教场所中,写得最好的一副对联了。它告诉天下人:佛像只是一个象征,而真正要孝敬的是堂上的父母。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教导着子女一定要有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这副对联,就是在当代也很有教育意义。 据住庙的宋居士说,有一对男女到从外地到施秉旅游,无意中他们来到了观音阁,本来想到这里化纸救财的,当他们跪下祈祷时,抬头见到那副对联,两人不语。三年之后,他们又回到这里还愿。并买来了很多的祭物。问其由,他们才将原委说出来。那对夫妻男的是乡下人,女的是城里的富家子女。他们结婚生子之后,乡下的父母很高兴,双双进城看望这小夫妻。见父母那身穿着,小媳妇看不下去。觉得他们都很脏污,要求他们天天洗澡才准上床睡觉。父母拿来的腊肉炕得黑黑的——这本来是最好的食物了,妻子邪弃太脏,当着老人的面丢到垃圾桶去了。媳妇每天还对他们横眉冷眼。有时,饭都不煮给他们吃。两老口没有办法,只好悻悻离开。回去之后,他们发誓再也去城里和儿子住——尽管他们只有那么个儿子。当他们来祭拜观音时看到那副对联,双双震惊不已民。回去之后,小媳妇单独跑到了乡下去,跪拜着向男人的父母陪不是,求情,非要接老两口去城里居住。老两口不知道这媳妇杯子里卖的是什么药,不敢去。媳妇跑了三次之后,才免强同意。这次去了之后,发觉媳妇孝顺很多,对老人十分的厚爱。两个老人这才在城里居住下来。说是这小夫妻之所以来“还愿”,就是因为这副对联给他们的启发很大。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2Rfenm0GKmfAVDlBzXvgKWxQFjc57BkUTOKQq60iaLuCBjKLWhOhQvSVX9RPTcJFk9zHglJJtAnLw/0?wx_fmt=jpeg 去施秉观音阁顶礼膜拜什么?终身受用的就是那副对联——你一定要记好。堂上二位老人就是菩萨,只要早晚孝顺,自有好处。到底是社会的进步了,我们也还要一种精神寄托。到施秉观音阁去接受传统的孝道文化,去洗濯我们的心灵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