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8688 发表于 2017-3-22 15:29

古人的智慧狩猎——吸取大自然的一切,创造!

过去,县内侗苗族男子都喜好狩猎。猎取的动物,走兽有野猪、野羊、野兔、刺猬、竹鼠、猴子,老虎也偶有捕获。一般不打黄鼠狼,传说黄鼠狼被追急了,会转身直立向人作揖求绕。它作几个揖,追赶的人就只能活上几年;飞禽有竹鸡、野鸡、雪鸟、斑鸠、画眉等,竹鸡、画眉多捕来笼养鸣叫,其它的则食用。对于燕子,人们态度甚是友好,不但不捕捉、不伤害,即便有时弄得满屋粪便也不会惊扰它们。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0BS1bmYN9xj33zLZ6jl2ic4yj4NrWCVdO7sfnrrSeQCOJ6401VWLNkwGnSg5CXc28icLgia7YuvajBA/0?wx_fmt=jpeg狩猎的主要形式是撵山,以前多数人家都养有猎狗,备有猎枪。秋收结束,人们便组织撵山。撵山是一种集体活动,少则四五人,多则数十人。事先推选猎头,定好撵山计划,组织好猎狗,准备好枪弹干粮。选个吉日设坛祭祀祖先,祈求满载而归。到达猎山后,先由猎头焚烧纸香祭山神,请求山神赐给猎物。如果祭毕山林阴冷,鸟雀无声,说明山神动怒关山,猎人必须返回,否则将有不测。如果祭后山林和暖,鸟雀欢叫,意为好兆头,猎头即对猎手进行分工,谁负责理脚印,谁负责狙击。理脚印者专门寻察野兽的行迹和指挥猎狗,有经验的理脚手只要看见脚印即能准确的判断出野兽是大是小、是信步走还是被追撵、何时返回等。狙击手专门负责守候在野兽必经的隘口,伺机射击。猎头则观察山向,分析野兽的动向,临时调整布局。布置妥当,切忌声张。听到狗叫即知道野兽出现,猎手各就其位。枪响之后听见口哨表示已经得手。若只听枪响未听到口哨声,即射击未果,需继续追撵。在猎物的分配上,打中者得猎物头部,理脚者得猎物的四支脚,有功的狗得猎物的内脏。余下的众人均分,猎头没有特殊待遇。如分猎物时有人路过看见,也分一份给他,即所谓“山上打羊,见者有份”。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0BS1bmYN9xj33zLZ6jl2ic4l0qGKibRpQTLw2NH6PYNPH9fegJribN1TGE2bxO70G1cibhpmCfnglYXw/0?wx_fmt=jpeg除了撵山,狩猎的形式还有捕捉。不同的猎物有不同的捕捉方法,野猪、野羊、刺猬等形体较大的猎物通常在其经常经过的路径上安套。安套是将树尖扳弯于地,用棕绳一头系树尖,一头做成活套置于兽径,设置机关,覆盖树枝或杂草,上面放红苕之类诱饵。野兽经过触及机关,树尖弹起,绳套紧收,野兽即被套住。此外还有设陷阱和安放冷箭。对兔子则用狗撵,对穿山甲、竹鼠等钻地动物则用挖洞灌水、烟熏等方法。民国时期,老虎等凶猛动物较多,经常进寨吃猪、牛等家畜,人也经常被伤害。清光绪十五年(1889)文斗、平鳌等寨闹虎灾,有数十人伤亡,于是各寨纷纷设坛打清醮避虎。同时家家都备有铜锣、猎枪等器具。1950年代初期,县里组织有打虎队,用枪打和铁夹夹。以后老虎渐少,1960年代以后就基本看不见了。不但老虎看不见,而且野猪、山羊、猴子也都少了。近年来由于实行天然林保护,对山林进行禁伐封育,兔子、野猪、野羊等野兽又渐渐多了起来,不少地方猴子还经常出来破坏庄稼。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ZRmgicWSwj30BS1bmYN9xj33zLZ6jl2ic4LTFIicARO6x8iblwdDZqlUibKarcfmWKckmgH4ufCMBEmk8XmUibk9abuw/0?wx_fmt=png捕捉飞禽一般用套和媒引。人们常在春夏之交雏鸟出生之时到山上捉雄雏鸟来喂养,待其惯熟长大后携到山上安网套,用其叫声引来其它同类鸟前来打斗,趁势将其它鸟网住。野鸡、竹鸡多用此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的智慧狩猎——吸取大自然的一切,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