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h5925 发表于 2017-3-31 13:14

穿百鸟衣的村庄——送陇

送陇村庄,坐落在雷公山麓的深处,从黔东南州丹寨县城往东,走 69公里的山路, 这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庄。四面环山,山外还是山。郁郁葱葱,古树参天。一条新开的通村公路蜿蜒地通往山外。光看村庄前那险峻的山势,那幽深的山谷,不难想象,早些年前,送陇这个美丽而又古老的村庄,交通是多么的闭塞。封闭,自给自足,自娱自乐,这应是送陇曾经的模样。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ZRmgicWSwj30y36L1U9hVdtTl4eQIQSbs7zibWaJlic7tYS3cBMdoL2ic9u5HzapVhsaZ6UpgjHpt3icjeumO6aBibFA/0?wx_fmt=png    这里的苗族人家自称“嘎闹”。在黔东南苗语中,“嘎”即是“根”,“闹”即为“鸟”,译过来,“嘎闹”就是“以神鸟为根源”。自称“嘎闹”的送陇人,祖祖辈辈都以鸟为图腾,加以崇拜。鸟图腾文化渗透在送陇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日子、每一个灵魂。
    送陇人家,没有文字,但他们很聪明,他们把生活、宗教和信仰的内容,以图腾的方式记录在舞蹈上,记录在服饰上。我曾经在《丹寨县志》里得知,他们最古老的舞蹈叫给哈舞,最有名的服饰就是百鸟衣。
    送陇的“猎兽”节,这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以前的送陇,男人们每一年都要上山打猎三天。回村庄后,村庄里的人都要聚拢过来,奏着给哈,跳起给哈舞来庆祝。现在虽然不去打猎了,但“猎兽”节的其他内容依然传承下来。在坝子上,男人们所抚的琴叫给哈。给哈一词,在苗语里,原意为“瓢笙”或“瓢琴”,它与侗家的琵琶不同,与哈萨克族的冬不拉也不同,木制琴身,马尾弓弦,以两根牛筋为琴弦,每弦四音。有人推测给哈舞源于苗族古歌《洪水滔天》里的故事,故事叙述了远古时代人类遇到一次洪水滔天的劫难。在那场浩劫里,只有一对兄妹,躲在葫芦里,幸存下来,人类才得以繁衍。给哈舞就是用来祭祀这一对葫芦兄妹的舞蹈。虽然现存的典籍、文献都没有详细记载给哈舞的起源,但在苗族古歌里,我们还能找到这么一段:“给哈哪个制/给哈阿妈做/古舞哪个兴/古舞阿妈兴/阿妈制给哈/阿妈兴鼓舞/我们才来跳……”这个“阿妈”应与母系氏族有极深的渊源。如今在送陇,传承下来的大量的给哈曲词,所反映的多为母系氏族时期的生产生活,是洪荒之后的渔猎活动。
    寻着琴声望去,一群美若凤凰的女子紧跟琴声翩翩而来。只见她们身上所穿的衣物,以洁白羽毛镶边,衣袖、衣领、胸襟、肩膀、后背等均套绣着数十只甚至近百只五彩图腾鸟,美得让人忘乎所以。这就是传说中的百鸟衣!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ZRmgicWSwj30y36L1U9hVdtTl4eQIQSbsnHnAeS4WWtfK2zNRvVzAx4XWXvIsiaEkQ26GzrUwkP4RZiasxO7lpJog/0?wx_fmt=png    宋代郭若虚曾在《图画见闻志(卷四)》中说道:唐贞观三年,东蛮谢元深入朝,冠乌熊皮冠,以金络额,毛帔,以韦为行縢,著履。中书侍郎颜师古奏言:“昔周武王治致太平,远国归款,周史乃集其事为《王会篇》。今圣德所及,万国来朝,卉服鸟章,俱集蛮邸,实可图写贻于后,以彰怀远之德。”上从之,乃命阎立德等图画之。现在,已经难以想象到当年谢元深们去朝见唐太宗时的那个场面,很难想象“卉服鸟章”们是怎样以奇特的百鸟图腾、瑰丽的色彩给当时的宫廷、给唐太宗那么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让这位盛世皇帝感到前所未有的惊异,以致其命大画家阎立德用画笔把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记录下来。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ZRmgicWSwj30y36L1U9hVdtTl4eQIQSbsDupD7ANFHyfHoqBvdIXmPlWWmLbwibBY9G3UOicKiae2S6zRFBgfYCA8Q/0?wx_fmt=png    送陇的百鸟衣,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染布、捶布、刺绣挑花、镶花边、镶吊羽绒等工序,所用布料也十分讲究,须是苗家手工纺织的土布。因而,要绣制一件真正的百鸟衣,最快也需要一年才能完成。其色彩斑斓绚丽,纹样造型粗犷豪放,充满野性。图式千姿百态,别致传神,散发着浓烈的原始文化气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穿百鸟衣的村庄——送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