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畔的古老集镇 故事还在我们流传!
施洞,地处清水江畔,苗语称“展象”,意译“赶场的平地”。从斜拉桥向下俯视,施洞集市尽在眼底。由清水江船只源源不断地运来了客商,加之现在陆路交通的便利,给这里带来了繁荣的商业贸易。苗族人以“市场”为名的地方不多,能以一个地方冠上“市场”的名字,足以说明,其历史可谓久也。《苗疆闻见录》载:“施洞口在镇远府南六十里。台拱辖境。后倚高山,前临清水江,中饶平衍周数里,八埂峙其西,偏寨附其东。沙湾、岩脚、巴团、平地营蔽其前,九股河依其后,向为苗疆一大市会,人烟繁杂。”也充分说明了历史上,施洞在苗族地区的重要地位。据有关资料记载,施洞渡口是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这里开设了,由于当时水路交通便利,施洞很快成为苗族的重要聚会之地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08iavxlkvgRtaeYpiaxMpatbP3XDgVhIT6O3mDYKuh2L50ibdLv3kQlC31mpNXG9ibMS0SuibNJiceUdlA/0?wx_fmt=jpeg 在黔东南的清水江一带,历史上都设有很多的临江贸易市场,如>*****、平寨、重安江、湾水等等,而修葺得最好的是施洞集贸市场。街区从居民区向河畔延伸开来,走过层层的石砌梯阶之后,也便是临江市场了。临江市场与码头连为一体,方便了货物的上下搬运。空气也不错,洗涤什么也很方便。炎热的夏天,还可以跃入水中,冲过凉后继续着生意。临江的集市有好处,但也有坏处,比如江河涨水 ,常常把市场冲圮。而我们的施洞人则很聪明,他们就地取材,把河中的鹅卵石拣选出来,用石炭灌浆镶嵌,筑起的鹅卵石形成一圈一圈的图案——脚踩的地面也出花样来。施洞的市场过去主要以农制 铁具、土布、染料、盐等等为主。四川自贡的盐、随着僰道,源源不断的运到这里,而后又运入苗区。两湖的用银子来这里换木材,不断满足了苗区对银饰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两湖的商人为了方便生意场上的互相照应,他们于光绪三年(1877年)在清水江岸临江建起了两湖会馆。会馆为单檐硬山式瓦顶木质结构建筑物。正面共三间,明间为戏台,两次间为化妆室。大门双合启闭,门后是戏楼,戏楼左右为厢房。天井居中,井后为大殿,殿后有二进院落。院壁 装固定梅花窗,壁上有诗词、花卉人物。会馆周围砌封火山墙。光绪五年(1879年),清军提督龚继 昌是城步四都(今西岩镇白水村)龚家冲人,咸同起义的苗军尽被其剿灭。咸同起义苗军被其镇压后,龚继昌被清廷加授贵州镇远府总镇,赏云骑尉世袭。为了给老乡们一点快慰,他在会馆旁增建戏楼、厢房、大殿。只可惜这公馆后来成了粮油加工厂。因年久失修,会馆至今已破烂不堪,只留下总体原貌。
施洞自清初开辟集市,历为湘黔水运交通要道,后逐步成为苗疆经济重镇和水陆枢纽。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商贾内迁,清水江航运空前繁忙,施洞为清水江中游最大的物资转运点,停泊船只日达800多只,使各行各业也得到空前繁荣。
在集市的上方有一条很窄街道,这里建筑古朴,街面也是石头铺就。这里集中了大量的苗族民间工艺品。有银饰,也有刺绣。这里的苗族妇女个个心灵手巧,大都善于飞针走线。在她们绣衣最明显的部分,往往绣着各式各样的优美图案:有金花银果,彩蝶鸟禽,游龙飞凤,还有千奇百怪的鱼虾虫蟹, 真可谓是千姿百态,令人目眩。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他们的刺绣可不再是“自给自足”了,她们也将自己的产品拿了出来,在这小区里设摊布点,公开叫卖着。
施洞塘龙寨有个名叫吴水根的人,虽说才50多岁,可他已是远近闻名的“老银匠师”了。他凭借自己高超的银饰锻造技艺,他的银饰品卖出了国门。也因此,他成了国家级“非物”代表性传承人。而另外一个叫吴通英的人,自幼绣花剪纸,锦衣制作的水平可谓高也。她把民间传统手工艺方法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并且加上自己的大胆创新,独成一体。她的作品是集浓郁地域特色和个性化的艺术品。 每一幅、每一件的绣品都洋溢着丰富而瑰丽的想像力,选型古朴纯真,线条流畅自如,形象真切生动,繁而不乱,有条不紊。她的作品传递着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健康人生理念。她的作品一出来,那可十多万块钱才能买到一件,而且是独树一帜,先后到意大利、美国等国家著名的博物馆作刺绣、剪纸、蜡染等传统手工工艺展出。什么“民间工艺创作研究员”,什么国家级“非物”代表性传承人, 什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等头衔她都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