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股苗族分迁遗址:剑河县久脸“党故松计”
苗族分迁遗址:剑河县久脸“党故松计”据说,苗族是世界上迁徒时间和路线最长的民族。苗人“自涿鹿战后渐次向南辟居,以滇黔为最多”。他们“由北而南”、“由东而西”。 大约在唐末宋初,苗族先民来到剑河八万山地区,历经岁月,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当地资源已不能自给。他们推选了各支系的头人,在久脸寨的松党故进行一次盛大的集会商议,确定族人分迁。苗族古歌载:“来到松党故,松计祖宗地”。“松党故”,“松”汉意为坳。“党”译意为地坪,“故”汉意为集中议事,意为在坳坪处议事或议事的地方。“松党故”位于剑河县太拥乡久脸寨东南半华里的山坳上,海拔约900米,总面积约10亩,呈长方形。传说苗族祖先曾定居在这里。每年,太拥河、巫密河两岸村寨的苗民均在这里聚会,并举行祭祖活动。一次,来人太多,餐具不足,一部份人就将肉食拿到东边山坳上去烧烤,因而这个山坳叫“松计”(烧烤的山坳)。以上两地后来统称“党故松计”。因“西”、“方”两大支系服饰不同,踩鼓、踩芦笙的方式各异,聚会联欢时祖先便把地划为两处给他们活动,南面为“西”支人活动,故叫“西场”,北面为“方”支人活动,故而叫“方场”。还传说,苗家人死了以后,阴灵都要先回到“党故松计”,然后再回到东方老家去,因此,“党故松计”的阴魂很多。每次聚会,白天是活人跳舞,活人跳舞从右到左,地下的草从右倒向左。夜里阴魂跳舞逆向而行,次日上去看,地上的草从左倒向右边。这已经成了当地苗族人的传统观念。今天,居住在剑河县各村寨的“西”、“方”、“柳”三大支系,多由“党故松计”分迁而来。居住在凯里、雷山、台江、黄平、施秉、镇远、三穗、锦屏、黎平诸县的“西”、“方”、“柳”三支,也有从这里迁去的。苗人在“党故松计”定居时,曾有这样的歌谣:老寨人口多/山坡没处开(田)/鱼多没河容/人多没处住/……大家出主意/好好来商量/杀牛来议事/分迁来居住/……分居九地方/分居九条河;西支迁九十/三十(柳支)去水边……。把南东寨屋背坡划为“九股祭祖山”,把南甲寨屋背坡划为“九股祭祖土”,把久脸寨北的一片大田(约2亩),划为“九股祭祖田”,又叫“午饭田”,由金九播(苗名)在南西山栽上九块约高三尺的石柱作为分迁的纪念。此地至今仍留有石柱遗迹。这次分迁的时间,据西方两支系部份苗族老人数祖先辈数,距今约有42代,推算时间约在唐末宋初,距今已有1000多年。(文图:孙亚光)当地流传古歌:……来到洞庭湖,湖边沙子多。来到方长西,燕子双双飞。来到九千地七万寨,九千地产粮,七万地产棉。来到九千地,九千好地方。大家来干活,七万人又多,抢水井喝水,抢地方休息。九千地好水,大家来开田。昂英好条河,昂缩好地方。昂英好条水,来养九千地。干旱七年不断水,鲤鱼大如铁犁板,鲫鱼大如人脚板。干倒九千地,天下无收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