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yue 发表于 2017-7-22 09:15

巴拉河畔季刀苗寨的歌声

从来沿着巴拉河,在雷山和凯里往返,总会路过许多苗寨。有南花苗寨、朗德苗寨,也还有季刀苗寨。不过,我从来都没去过季刀苗寨,从来都只是路过。偶然一次带团的机会,终于走进了季刀苗寨。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827684976/0
作为一个从小就生活在巴拉河畔的人,我一直都觉得巴拉河沿岸的苗族盛装都特别漂亮。从雷山开始,一直到三棵树镇往下快到台江的区域,这种蓝色的盛装服饰,确切的说,从清朝开始,这个沿巴拉河的苗族支系被称为“黑苗”。由于巴拉河属于清水江水系,这种蓝色的服饰特点,也被称为清水江江型西江式服饰。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827685019/0
刚刚进入季刀苗寨,就闹了一个大乌龙。我从妈妈那里学来的苗族打招呼的语言(妈妈是黄平的苗族,黄平的苗族支系属于另外的支系,属于施洞支系),给季刀苗寨的苗族同胞打招呼:“CC额。(你好)”然后对方一头雾水。后来我才了解到,季刀苗寨属于巴拉河的苗族支系,语言是以挂丁苗族的土话作为中部方言的标准语,与我妈妈的施洞支系的语言是不相同的,施洞支系属于中部方言。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827685046/0
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苗族人的热情是想通的。最隆重的迎接客人的方式,就是进寨的拦门酒。拦门酒的苗族人都是寨子里受到尊重的老人,以苗族妇女为主,身着苗族的盛装。在这里可以说说黑苗服饰的特点,青蓝色的服饰,以长裙为主,所以黑苗根据服饰的特点,也被称为“长裙苗”。盛装的服装花纹,全部是苗族人自己一针一线秀上去的,之前在介绍石桥古法造纸的时候,有说过,苗族服饰是苗族传承文化历史的一种方式,依然是自然崇拜里常见的花、鸟、虫。这次看到的,还不是最隆重的服饰。在苗族最隆重的节日鼓脏节、苗年、招龙节,青苗支系除了现在的着装以外,还有非常美丽的八卦裙,包括头饰都是必须要有代表牛角的纯银头饰。在这里,因为没赶上鼓脏节、招龙节,我就不细说二者的异同和所蕴含的文化故事了。在有机会的时候,我会在接下来的《小顾聊非遗》聊聊二者。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827685119/0
回来说说拦门酒。苗族是喝酒必唱歌,唱歌必喝酒。拦门酒唱的都是真正的苗族敬酒歌,用来迎接尊贵的客人。不是我们现在在黔东南广为传唱的那几首苗歌。在苗族喝拦门酒有一些小规矩,是必须要知道的。拦门酒其实不止一道门,根据迎接客人的重要程度或者是恰逢寨子的重大节日,不仅仅是一道拦门,往往都是三道拦门,三碗酒。通常一道拦门,最少都要喝两碗酒,因为苗族人欢迎贵客,都会认为两只脚走路,所以必须要喝两碗。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827685158/0
而且喝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用手去触碰碗或杯子,否则就要全部把这一碗酒都给喝干(苗族人的热情并不是敬多少酒,就逼你喝多少酒,如果实在不胜酒力,在不用手触碰酒杯的情况下,稍稍抿一口即可)。所以这点小常识,大家一定要记住。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827685214/0
在喝完拦门酒,进入寨子以后。我们就来到季刀苗寨的百年古歌堂,这是给寨老们唱苗族古歌祭祀的地方,也是村寨里欢庆节日的地方。苗族古歌是2006年被纳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遗文化,而在季刀苗寨早已传唱千百年。苗族古歌是记录苗族历史来源、神话故事、祭祀习俗的重要传承方式,在没有文字的苗族,只能通过这种口头文学,代代相传。这次在季刀苗寨,非常有幸能够看到这让我感动和震撼的苗族古歌。通常在一个苗寨里唱苗族古歌的都是这个寨子里德高望重的寨老,而这次在季刀苗寨基本上都是80岁左右的寨老再给我们表演。顶着炎炎烈日,真的非常感动。而那种无伴奏,人声的配合吟唱,却又在心灵里不断冲击。而我也不仅有一些感慨,还有多少年轻人,在学习苗族古歌,在传唱苗族古歌?有多少人可以完整的传唱苗族古歌,在没有文字记录的今天,苗族古歌的完整性需要得到重视。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在苗族是比较严谨的。祖先传授、家庭传授、师徒传授,都是苗族古歌重要的传承方式。而这些传承,却越来越少人在学习。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827685254/0
寨老的服饰又和拦门酒的苗族同胞的服饰不太一样。我们通常说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我们能够通过苗族的服饰,看到这个服饰的时代特点。缺少了华丽的银饰,偏暗沉的色调,以及类唐宋的服饰特点,都可以感受到那份庄重。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827685392/0
古歌的产生,是脱离不了苗族的祖先崇拜的。那种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执着,对祖先崇拜祭祀的仪式感,是古歌必须要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为什么苗族会把祭祀看得那么重,我曾经在之前写过的《文化传承的生与死》这篇文章里提到,苗族是一个迁徙民族,迁徙民族最需要的是一个民族归属感,这种民族归属感到最后,其实都化成了祖先的归属感。苗族人认为的祖先,无论是在服饰记载的,还是在古歌里传唱的,蚩尤是其一,还有蝴蝶妈妈和十二个蛋(具体数量,还有十三个蛋,十一个蛋的说法,但是不重要,重要的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是合二为一的),这些都是祖先崇拜所带来的民族归属感。从中原的迁徙,到最终经历五次迁徙到达雷公山区域,这个迁徙的过程,是必须要不断找到民族归属感的过程,只有祭祀带来的祖先崇拜,能够实现。而古歌无疑记录了这个过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拉河畔季刀苗寨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