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县久仰乡久吉村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据统计,全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12000个。其中,黔东南州共有民族传统村落276个,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中国传统村落》今天带你走进剑河县久仰乡久吉村。
剑河县久仰乡久吉村
久吉位于久仰乡西南部,距县城50多公里,全村615户2825人,均为苗族,是剑河县第二大寨,村寨地处巫密河巫吉溪岸边,较偏僻。村寨依山而居,房屋与青山浑然一体,其锥体与螺旋状建筑或收或弧,杉木皮盖顶吊脚楼群、风雨桥、禾架、粮仓装点着茫茫林海,独具特色。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渊源久吉(苗语Jaos jif)系汉语谐音,意为水上面的寨子,又称“哈别”,意为山边的寨子。久吉寨苗族人迁徙距离之远,时间之长,幅度之大是罕见的。据《苗族简史》载:他们的先民迁徙的总趋势是“由北而南”“由东而西”。苗人,“自涿鹿战后渐次向南群居,以滇黔为最多”。久吉苗寨从太拥乡九连九股苗分迁而来,已历30几代人,以每代25年计算,大约有800年的时间。《清江志》称九久。雍正以前久吉属管外苗族地区,乾隆二年(1737年)属柳利土千总统治,国民二十一年(1932年)为进化乡驻地,国民三十三年(1944年)设久吉乡,辖基佑、久仰、壁下、东皆仰、久丢、里生、久胜。解放初,1953年设久吉乡辖久丢、上下久胜。1956年并入久仰乡。
文化特征久吉苗寨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和传统的苗族文化,其风俗、服饰、语言、宗教信仰等多为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较完整地保留了男耕女织的农耕形式,是贵州省少有的保留古代农耕时代原生状态较完整的苗寨之一。境内至今仍然盛行欢度牯藏节、苗年、姊妹节、头卯等传统节日,举行芦笙舞、斗牛等活动,沿袭着敬古树、送瘟神、敬岩妈、敬祖宗、敬鬼神、敬桥神等与自然物有关原始宗教信仰,古韵古风。生活习俗上,汉语尚未通用,其传统的手工织布、染布和剌绣,和竹编等工艺精湛。男女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女子盛装头饰以条形横银片置于前端,头巾以尖顶式包扎,银花插顶,衣服外罩无袖衣,白底绣以彩色花纹,穿长裙,光彩夺目。儿童穿绣花衣,还有一个多彩的绣花帽,这个花帽不但表达母亲的爱,还寓意愿孩子易养成人。久吉的寨容寨貌、建筑、服饰、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不但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也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关系中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
(来源:黔东南州民族宗教委员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