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俗--走进侗布织造文化的前世今生
在湘、黔、桂环三省坡居住的侗族,保存着千年不变的不仅是生活习惯,还包括文化、服饰和建筑等。这里的侗族妇女们仍旧保持着手工制作侗布和侗族服装的传统。而侗族服装所用之布料,都是自制的侗布。侗布用棉花制作而成。侗布的制作过程主要有种棉、纺纱、织布、染色、锤布等环节。侗家村寨都有大片的棉地。“谷雨”来临前,人们将棉地整好,于“谷雨”后播种。棉花种植从播种到收获的半年多时间里,妇女们辛勤耕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棉花挂满棉枝时,开始捡棉,然后晒棉、选棉、轧花、弹棉、搓棉。棉花搓好后,用布袋装好,待后纺纱逐把取用。侗族阿婆在纺纱纺纱是侗布制作过程中任务繁重、耗费时间长久的一道工序。首先要将棉花用特制的纺车纺成纱锭,然后将纱锭用绾纱架绾成一把把的棉纱。棉纱绾好后要浆纱。浆纱可以固紧棉纤维,使棉纱更加紧凑、光滑,同时还增强了棉纱的弹性和韧性。浆纱好后还要把纱染成蓝色或青色。纱染好后,还要进行上皮保色、浣纱和绞纱、排纱、穿杼、梳纱、捡纱等工序。以上工序完成后,便可以将纱装上织布机和上机织布了。过去侗族一家人的穿着都寄托在家庭妇女的身上,所以,织布是一项关系全家生计的大事情。侗族所使用的织布机有两种,一种是平机,一种是斜机。平机在通道西部较普遍,用来纺织平布(普通白布及方格布),斜机在通道的南部较多,可以平布和侗锦兼用。织布是一个操作性强、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花费时间长、工艺复杂的工作,只有心灵手巧,本领过硬才能织出好布来。侗族妇女不但要下田下地,操劳家务,而且一有空闲就要上机织布,晚上和大雪封天的日子也不例外。织布机是伴随侗家妇女一生的生产工具,织布成为侗族妇女一生做不完的活。染布是侗布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有制染料、染色、上皮、着莨、捶布、蒸布等多道复杂的工序。染布原料主要有靛和莨两种。靛呈深蓝色,作底色用;莨呈棕红色,作罩光色用。靛从蓝靛中提练出来,是一种蓝色有机染料,用蓼草的叶子发酵制成,也有人工合成的。另外还有“Lanc Mags (蓝麻)”和“Lanc Dav (蓝达)”两种,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提练蓝靛时,妇女们把木桶搬到溪边塘旁,打满水,把蓝麻压入内,用石块压紧。酿二三晚后靛蓝充分发酵,放入石灰使靛液固化为浆,把蓝浆滤去水即成靛浆。莨,侗语称“Liangc”,它是从多年生草本植物薯蓣中提练出来的。染液配制及发酵过程侗族称为“Jiv gangl(缔缸)”。白布放入染桶进行初染,使白布变为浅灰色布,侗族称为“Sas Bagx” 即刹白;然后“上皮”,即给经初染的布匹上一层粘胶,以保持其颜色稳固于布上。上皮一般三次,即初色皮、深色皮和成色皮。上皮要将布匹反复放入染缸十多次;之后是着莨,侗语称“Dos Liangc”,就是让布匹经吸收染缸中靛溶液所呈现出来的颜色更加亮丽。着莨侗布称为“Yal Liangc” (亚莨)。经过“刹白”、“上皮”、“上莨”后,布匹还要放到甑子里经过长时间温火蒸熏,侗语叫“Laos Yal” (唠亚)。经蒸过的布,质地、色泽和亮度都大大提高。布匹蒸过后,及时取出、抖开、甩动,以保证布面干燥,色调一致,这个过程称之“抛布”。侗布在每次“上皮”、“上莨”后都要捶打,侗语叫做“Jogv Yal”。捶布的作用一是使侗布经捶打之后变得柔软,便于裁制及穿针引线,二是侗布经捶打之后变得光滑、平整、富有色彩,增强其美观性。捶布是侗布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侗布棰好之后,卷筒收藏待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