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神奇“九侗”——从江往洞
往洞古称“九洞”,自古为富庶之地,是从江著名的鱼米之乡。
3月26-27日,笔者随县作协采风团走进这块神秘之地,深入探寻其旖旎的自然风光,精湛的木工建筑技艺,体验浓厚的侗族民族风情。吃糯饭喝米酒尝腌鱼,赏鼓楼看花桥唱侗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大饱口福眼福。
采风团一行首先来到增冲侗寨,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古驿道的必经之路,是过往行人、货运的中转站。增冲建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至今,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而过,四周青山环抱,古树参天,村寨中还隐约寻见古代遗迹。
增冲鼓楼国家级保护文物(1988年公布),该建筑还上了国家邮票,其建造技艺还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至今已有344年的历史,耸立在增冲村寨中间,整个鼓楼为穿斗式密檐双层楼冠八角攒尖顶木结构宝塔形建筑,共十三层,高21.5米。
采风团来到的第二个寨子,便是增盈村。增盈村是往洞镇最大的一个村,全村有鼓楼2座,其中一座是建于乾隆年间的八角鼓楼,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六角鼓楼,全村还有花桥三座,其中一座金勾风雨桥也被列为“国宝”。
金勾风雨桥位于往洞镇增盈村,始建于1777年,至今已有239年,1992年重修。桥长40米,宽4.8米,桥屋14排13间,高5.2米。桥楼和桥屋封檐板彩绘侗族风情画,翼角起翘,通高约1米。是该镇除增冲鼓楼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级保护文物。采风团来到的第三个寨子,便是朝利村。据史料记载,朝利村曾为元、明、清三代曹滴洞蛮夷军民长官司驻地(该长官司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1684年废),是历史上黎平、从江、榕江交界地一个统领一方的村寨。今村中仍残留有古花桥、古建筑及石雕墓群。
因两天的采风时间实在太紧,往洞还有诸如龙王潭、安良碑、骈体墓和其它风雨桥、鼓楼等,还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等未能尽情体验参观,若有时间,我们将再次深入其间,慢慢地向世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梁吉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