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脂肪 发表于 2017-8-12 15:37

从江往洞镇朝利侗寨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据统计,全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12000个。其中,黔东南州共有民族传统村落276个,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从江往洞镇朝利侗寨 
  朝利村位于从江县往洞镇东偏北9公里山谷之中的平坝上,四周森林密布,朝利河从寨中流过,环境优美。全村281户,1185人,均为侗族。主产水稻,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通村公路便利。2007年列为“从江县九洞侗族村寨”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12月开通的贵广高速铁路从朝利村旁通过,呼啸的动车飞驰而过,传统与现代在此演绎着美丽的邂逅。历史渊源:  朝利村建寨历史悠久。据传在古时由黎平县的朝平江一带迁入至此。过去侗家称“朝利”为“帝”,后来称“利”。村寨溪边芦苇丛生,苇叶两面如刀刃一样锋利,“朝利”因此而得名。据考证,朝利村曾为元、明、清三代曹滴洞蛮夷军民长官司驻地(该长官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1684年废),是历史上黎平、从江、榕江交界地一个统领一方的村寨。
文化特征:  朝利传统文化浓郁,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六月六、秧节、斗牛会等。节日期间与周边侗寨开展吃相思、演侗戏、对侗歌等活动;风味食品有腌鱼、烧鱼、牛瘪、羊瘪、红肉等;有竹编、线编、织侗布、刺绣等民间工艺;婚丧嫁娶原始古朴;信仰萨岁、鬼神、崇拜自然和诸多禁忌。  建筑以鼓楼为核心,向四周展开,与风雨桥、寨门、古井相连接,构成侗寨特有的建筑特点和风格。建筑用材均为杉木材料。鼓楼、民居、禾晾、禾仓、风雨桥、古井、古墓和古石板道及自然景观保存较好。朝利村现存鼓楼4座,其中三座排成一线,被誉为“三座铁炮”,立在另一旁的垴垴寨鼓楼被誉为“点铁炮的人”,其中的良苦用心,叫人难以场一琢磨。连接大小寨的是座长30余米的风雨桥。2003年以前,该桥是世界上奇见的“两半桥”或“异体桥”。即大寨的一截由大寨建,小寨一侧由小寨修,双方均修建到河心只差一米即可合龙的地方嘎然而止,此桥成了断桥。中间未连接处只用一块木板搭建,供人行走。且该桥远看是座平行桥,实则大寨修的桥面高但瓦顶低,小寨的桥面低但瓦顶高,成了一座世上罕见的“怪桥”。

黔东南州情简介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湘、桂接壤,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下辖1市15县和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户籍总人口459万人,有苗、侗、汉、布依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79.7%,其中苗族、侗族人口占72.1%,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民族自治州。州内自然、旅游、民族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等资源丰富,有“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民间手工艺之乡、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的美誉。我州现辖1756个行政村,目前,有276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总数的10.8%,占贵州省总数的65%,数量在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其中:苗族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分布在雷山、台江、剑河等雷公山腹地,侗族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黎平、榕江、从江等三县的山区。还有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国家级生态村、21个村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30个村寨被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享誉中外,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来源:黔东南州民委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江往洞镇朝利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