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脂肪 发表于 2017-8-21 11:27

梦幻巴拉河 一水连七寨


梦幻巴拉河 一水连七寨
凯里风情尽入寨,风情之寨当数巴拉河流域。 巴拉河乡村旅游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带,被称为“世界苗族文化遗产保留地”,有古朴的村寨建筑、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一个集秀丽山水、田园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遗存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度假区。世界苗族文化遗产保留地是巴拉河乡村旅游的灵魂。它由南花、怀恩堡、季刀、郎德、南猛、脚猛、猫猫河七个村寨构成。七个民族村寨像一串明珠,点缀在巴拉河两岸。怀恩堡为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的首站,至今留存有明末清初的古驿道,有可供考证的古代屯堡文化;南花苗寨寨容寨貌绿色清丽,民族歌舞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到季刀苗寨可以看百年粮仓,踏百年步道,听百年古歌;在郎德苗寨可以看到全国重点保护的苗族建筑群;在脚猛苗寨可以欣赏苗族铜鼓舞,参观特色农业、斗牛、斗鸡、斗鸟活动;在芦笙艺术之乡南猛,可观看芦笙表演;猫猫河村处在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的最上游,是全国卫生文明村,这里有苗族刺绣展示、乡村旅游度假和旅游综合配套服务。
巴拉河是一条在黔东南苗岭山谷地带蜿蜒穿行的河流。流量不大,水域不宽,但水色清澈纯净,尤其是以凯里三棵树镇为起点沿巴拉河而下近40公里的流段,水势轻柔,漫流轻淌,如诗歌微呤漫唱,颇具闲情逸致。由凯里到雷山二级公路沿河岸并行廷伸,沿岸特色民族旅村寨密集。在这里,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相融合,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想映照。可以零距离体验苗族生活形态,感悟村落之美、文化之美、生态之美。
一、 怀恩堡:金戈铁马 屯堡文化
从凯里市出发,十多分钟车程可达三棵树镇。这是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带的起点,凯里到雷山的二级公路在这里沿巴拉河逆水而上,以三棵树为起点车行十分钟左右,便到达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第一个村寨怀恩堡。  怀恩堡,因其军事性质,故而建在山坡上,离巴拉河有半里多的距离,地势虽然说不上险峻,但可恃其势而扼其冲,有要冲之势。  清廷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后,为约束和防范西陲的土司们,陆续在一些重要的地带驻屯军队,一是威慑,二是以备不测。清乾隆元年(1736),清廷在此设置军事屯堡,以怀恩堡名之,显然有恩威并施、仰天恩而怀皇恩之意。时过境迁,君威不存,寨子独名。如今的怀恩堡,寨内汉苗杂居,近80户人家,370人,竟有潘、余、李、杨、欧、蔡、罗、夏、陈、文十姓,这与其他苗寨姓氏少,甚至于一姓统全寨的现象殊异。细细想来,恐怕与怀恩堡军屯文化之遗存有关。在军屯期间,有汉族军人与当地土著联姻者,即使不与土著联姻,携妻挈子,在此地安家立业,融入当地社会也必有其人。军事驻屯的时代终结了,其后裔守土而居,便成为怀恩堡的寨民。怀恩堡十姓氏,应有不少为军屯将士之后裔吧。 因为这里是天朝屯军之处,自然与联通四海驿道相衔接。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辨别出长达数百米的清驿道。 在这里还有来自中原地区的驻屯军修建的大量中原庭院建筑,这些中原特色的建筑与苗族吊脚楼形成明显的对比。在落日余晖中,这此遗留在苗疆大地,以军事驻屯开始,以民族融合而终结的中原建筑群,以及长长的古驿道,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显得凝重。 在怀恩堡还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枫树。枫树是黔东南苗族的神树。枫树在苗族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枫树与蝴蝶便成为黔东南苗族的图腾。  怀恩堡,由军事驻屯而嬗变为静静的苗寨,在这里,战争与和平不再纠结,因为这里如今是昼里绿意一片,夜里朗月如水。
二、 南花苗寨:歌舞竞秀 水畔明珠
南花,意为“欧花河”下方。欧花河,亦即巴拉河支流乌烧河,南花村,因地处欧花河(乌烧河)下游而得名。从凯里市区出发,沿凯里到雷山的省道308公路,途经三棵树镇,大约二十分钟车程即达南花苗寨。南花苗寨有四百多年历史,现有187户人家,860多人口,全是潘姓苗族。据传,四百多年前,一个潘姓男子入赘这里,繁衍十几代,成就了今天的南花寨。后将潘姓男子奉为先祖,并石砌祭祖碑,表达对这位先祖的崇敬。南花苗寨民风古朴,注重礼仪。客人进入寨子,需经过例行的三道酒:拦路酒、拦寨酒、拦门酒等三道饮酒关。迎宾仪式在芦笙堂举行,全寨男女老少,穿着盛装,在芦笙堂中央置一铜鼓,由寨中长老敲响铜鼓,大家按逆时针方向围着铜鼓转圈,男吹芦笙,女随其后,双脚按节奏迈动,大有踏歌迎客的古风。南花寨为长裙苗,民族服饰也颇具特色:百褶裙的裙条有80厘米长,大银角头饰长达1米,蔚为壮观。南花苗寨的歌舞表演集中了苗族文化的精髓。 阳刚之气的铜鼓舞给人以震撼。铜鼓是苗族的军鼓,所以铜鼓舞张扬的是军威与阳刚之气。铜鼓舞鼓点急速,鼓韵清越。舞蹈者形象彪悍,动作粗犷大气。 美轮美奂的锦鸡舞予人以华美。舞蹈者个个美艳,群舞者盘发短裙,舞姿轻盈明快,领舞者全身着艳装,头戴大银角,颈饰,胸饰,刺绣长裙等,夺人眼目。  大度从容的八抬芦笙由十位长老手持长长的芦笙,边吹奏,边以踏歌方式围绕一位吹奏特大型芦笙的长老移步而行,步伐与音乐节奏不疾不徐,不卑不亢,不惊不诧,从容自得,演绎出古老苗寨俯仰万物,进退有度的秩序与悠游于世的快乐。 南花苗寨坐落在一片青翠的山林里。民居均为垒石为基、穿木为架、青瓦盖顶的吊脚楼。据说,最老的有百年之久。串联寨子各家各户的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道。芦笙堂建有山顶青松翠柏间,中央是红石雕塑的日月图腾柱,环图腾柱半周是青瓦木质的回廊。每当节日,芦笙堂就是村民的欢乐场。  芦笙堂十里开外立有一个小门,透过门洞望去,一方绿色秧田旁建有一个青瓦木构的建筑,这里是“南花神井”。此井原本是村民的取水处,后开掘了新井,这里就成了景点。 南花苗寨参天古木、浓荫匝地、鸟儿鸣啭,盛夏之际,清风拂面,令人神清气爽。半山腰建有共休闲用的长廊。长廊脚下有一条斑驳、长满青苔的石板路通向巴拉河。河湾下游是风雨桥,河湾上游是一片开阔的河谷地带。南花苗寨如世外桃源,美不胜收。
三、季刀苗寨:百年步道 幽幽古歌
季刀,意为深潭,因寨脚巴拉河中深潭得名。季刀苗寨先民精心打造的百年步道、百年粮仓、百年古歌广场、鼓藏场以及山道石板上神奇的牛马脚印、风水树、神仙洞、埋坛山等皆为景点。  季刀苗寨位于南花苗寨上游,离开南花苗寨后,几公里车程即可到达。  季刀苗寨以桥为界,上下游分为上季刀下季刀两寨,主要看点都集中在上季刀。过桥沿巴拉河步行约十分钟,便进入村寨入口,一条铺满碎石板的平整道路一直延伸到寨子深处,这就是百年步道。石板在余晖下,像一片片金砖,在细雨中,像黑油油的玉石。  沿着百年步道漫行,来到一栋经风雨侵蚀而变为灰白色穿斗结构木屋,这就是百年粮仓。百年粮仓是季刀苗寨少有的公共建筑,为大家共同出资共建。由于当年匪患严重,于是有人建议,共建一个大仓,集中保管各家各户的粮食。非常时期,粮食集中,力量也集聚了。今天虽然百年粮仓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确保留下来成为一座历史建筑。走过百年步道,穿过百年粮仓,便到一个岔道口中,右边有个圆形平坝,不大,也铺满碎石,这便是古歌广场。苗族古歌,是苗族口耳相传的民族史诗。它全景式地展示苗族文化的源头,以童化般的描述,生动而浪漫地反映了苗族创生发展的历史。表达了苗族祖先对宇宙、世界、社会、宗教、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观念。对苗族社会、政治、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苗族古歌塑造了上百个天神合一的巨大形象,他们无所不能,铸造日月、射日射月、治理洪水、打柱撑天,这与汉民族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殊途同归。苗族古歌在民间演唱中不象宫廷史诗那样恢弘华丽,而是以独特的盘歌方式展开:甲乙两位歌者轮唱,甲方唱完一节,则向乙方提问,以引出乙方接唱。乙方先将甲方唱的内容概述一篇,并回答甲方提问后,再唱自己的内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这种五言对唱的苗族古歌押调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  季刀苗寨古歌现今还保留了古歌演唱团队,每当节庆或有参观团队进寨,都要举行古歌演唱。
四、 郎德上寨:山地吊脚楼 建筑博物馆郎德上寨在凯里市与雷山县交界处,地处苗岭主峰雷公山麓的巴拉河与巴拉河支流两岔河之间的地带。 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昂纠”意为上寨。村以河名,地属上方,故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自元末明初立寨,至今有640多年。如今有128户人家,500多人,全系苗族,以陈、吴二姓为主。 从凯里市区出发,车行27公里便可到达郎德上寨。郎德苗寨子享有“全国百座露天民族博物馆”美称。整个村寨的建筑形态,完好地保存了苗族山地吊脚楼的特点。屋基用石块垒砌,屋子为木结构,卯榫结构。这种干栏式建筑虽说在西南很常见,但苗寨在结构与布局上有自己的特点。虽有平层的,但大多数为一楼一底。如果地势为斜坡,那斜面找平的部分也要建一层,往往为储物间和牲口圈。大多吊脚在二楼地基外架有悬空的走廊,走廊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民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经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  郎德除了石基、木架、青瓦的建筑,还有依山布局、纵横勾连的内部路网。 郎德上寨的路网主要是石板路。石板路是由不规则的石片铺就,而这种不规则的石片铺出的路,不仅平整,而且具有一种不规则的美感。 长长的石板路,起起伏伏,曲曲弯弯,从山底滋生蔓延至寨的每一户人家,就象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枫树,串起了温暖、和谐的郎德大家庭。  郎德苗寨,有上寨下寨之分。巴拉河支流两岔河将这两颗苗岭明珠串联一体,上寨在上游,下寨在下游。郎德上寨交通便利,这里曾经是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点。而郎德下寨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山顶的芦笙堂,在巴拉河苗寨中规模最大,建筑也最宏伟。  二是芦笙堂旁边的护寨古枫树群。这些古枫树均有数百年树龄。 三是造型别致的烟囱。粗看,以为是高大的阴沉木,细看,实则是以树干造型的烟囱,烟囱因长年烟熏火燎,其色黢黑,与阴沉木类似。 两岔河从下寨涓涓流过,寨口与巴拉河交汇处有规模宏大的风雨桥。盛夏之际,桥上清风拂栏,桥下流水潺潺,近看树影婆娑,远眺青山如黛。  郎德,一个让人忘情的地方。
五、 南猛苗寨:人人尽舞 户户笙歌离开郎德,沿乡村公路向望丰河上游走,便是报德苗寨。从报德徒步7公里便到南猛。 南猛村行政上属于郎德镇。全村140户,720人,均为苗族。 南猛村有上中下三个自然村寨组成。远远望去,南猛苗寨的青瓦木屋掩映在万绿丛中,清幽雅致。登上寨子高处,山峦起伏,层层梯田似绿色美玉,蓝天白云下,好一个青翠世界。  走进山寨,茂林修竹间慢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在夏日林荫中屋与竹木投影在石板路上,斑斑驳驳,影随物动,此景此情,可谓:寨中岁月等闲度,山外世界乱云飞。 南猛苗寨,除了美景,更有别具一格的芦笙艺术。  南猛苗寨是黔东南著名的芦笙艺术之乡。南猛芦笙曲调丰富,据统计,今天能吹奏的南猛芦笙曲调有50多种,大多可配歌舞,题材取自自然与山寨生活。节奏疾徐高低富于变化,极富想象空间。南猛芦笙舞,以高难度动作著称。南猛常见的芦笙舞有数十种。这些乐舞俱佳的民间艺术,生活气息浓郁。如斗牛舞、斗鸡舞、斗雀舞,皆取法现实生活中的动作特点,经加工提炼,更具典型性和视觉美感,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尤其是一些高难度动作,如“滚山球”、“老虎戏猪”、“猴子掰包谷”、“双人换吹同跳”等舞蹈,表演者芦笙在手,且吹且舞,随曲变化,时舒时促,时徐时疾,时而优雅如流水,时而腾挪如虎跃,时而倒地滚翻,时而累叠罗汉,时而列队如阵营,时而聚散似奔马。除了高难度动作外,还有极趣的板凳舞、传情弄巧的“讨花带”,都富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给人难以忘怀的印象。芦笙是南猛人的生命之舟。在南猛,芦笙是幼儿之学,终身之技。上至六七十岁的长老,下至十一二岁的陔子,无不吹笙。从每年的吃新节(农历六月)到苗年(农历十月),南猛山寨日日笙歌,不绝于耳。  南猛村寨芦笙艺术代代相传,高手辈出。1957年国庆,应周恩来总理之邀,雷山芦笙队到北京参加国庆文艺汇演,其中就有南猛的杨炳芳。杨炳芳一举成名,随后他又被文化部选派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会演出,奏响了南猛芦笙的世界乐章。 虽然已经进入21世纪,但南猛苗寨嫁娶方式仍保留古俗,乡土风情依然非常浓厚。苗族青年男女经自由恋爱,苗语叫“游方”,对唱山歌,多次接触,情投意合,双方交换信物,订下终身,然后商定嫁娶日期,到期男方备些糯米饭、酒肉民、鱼等礼品,同时还要准备一定数额的现金发给送亲的姑娘们作为“草鞋钱”。邀请寨上青年五六人去接。姑娘也早作准备,转移衣物、银饰等物到约定地点等候,待晚上父母睡觉之后即起程。 女方一到男方家便举行婚礼,杀猪办酒宴请亲朋好友之后,请两名能言善辩的兄弟或叔伯,带一些酒肉、一只鸡去向女方家父母报信。若女方家父母认为这门婚姻般配,便欣然接待报信的客人,若认为这门亲事虽然不很般配,但生米已煮成熟饭,婚姻已成实事,也照样接待报信的客人,但日后彩礼就可能要得较多。也有得到报信后,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把报信者拒之门外,然后把姑娘拉回家。有的青年男女“游方”认识后,决定结为伴侣。便把自己的婚事告诉父母,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订下婚娶日期,经双方父母协商好同样可采取“偷亲”方式进行,他们认为这样做既吉利,又省钱,这种方式也叫做“公开的偷亲”。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南猛姑娘破除女子不吹笙的旧习,以超人的勇气与灵气吹响了动人的芦笙曲,并创新了芦笙舞,用灵动的脚步与曼妙的舞姿展现风采。在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四位南猛姑娘表演的芦笙舞,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被誉为“苗岭飞来的四只白天鹅”。苗岭处处闻芦笙,唯有南猛最动人。南猛,一个人人尽舞、户户吹笙的欢乐天堂。
六、 脚猛苗寨:山里桃园 诗意栖居脚猛村位于雷山北部,距县城7公里。全村共215户,856人,全系文氏宗族。追溯祖先到这里居住至今已繁衍18代人,有400多年历史。至今,村民仍然保留着古朴淳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男善于耕田,女善于刺绣,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脚猛村是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村,在脚猛苗寨可欣赏苗族铜鼓舞,观赏斗牛、斗鸡、斗鸟等活动,村民们还在山上种下成片的果树,有杨梅、葡萄、梨子等,游客到寨子,可自己采摘新鲜的水果,体验农家的生活。
七、 猫猫河:深山刺绣 美不可言猫猫是当地人的说法,意为老虎出没的地方。据说曾经这里有老虎出没,苗族人把虎称作“猫猫”,猫猫河由此得名。猫猫河苗寨处在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的最上游,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层叠叠,风景优美,民风古朴,是全国卫生文明村寨。当地的苗族妇女们,开口即能唱迎客歌、敬酒歌、飞歌......猫猫河苗寨除保留有苗族古老的手工纺纱的刺绣工艺外,还有苗族刺绣展示、乡村旅游度假和旅游综合配套服务等。梦幻般的巴拉河,像串串珍珠般镶嵌在沿河两岸的村村寨寨、秀丽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这里独特的景观,充满灵性的山山水水中,让你忘记钢筋水泥森林所带来的烦躁与焦虑,如果你厌倦了纯景观的游览,那这一次的巴拉河乡村旅游之旅,一定会激起你背起行囊重新上路的热情:去看看苗族远古神秘的祭祖仪式,去欣赏苗族姑娘色彩斑斓的盛装,去听听笙鼓喧闹的苗家山歌,去品尝苗族酸汤美食和香甜的米酒......这一场感官盛宴,一定会带给你惊喜和梦幻般的遐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梦幻巴拉河 一水连七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