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脂肪 发表于 2017-8-24 14:45

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所




“隆里,原称龙里,清代名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地处锦屏县西南面64公里,距黎平机场2l公里,四周群山环抱,浓荫覆盖,良田千亩,阡陌纵横,现居760余户,3280多人。隆里古城是明朝遗存的“亦兵亦农”军事城堡,现完整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居民建筑,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形象布局,犹如镶嵌在黔东南高原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正散发出夺目的光彩。隆里古城因为极其古朴的风貌,1999年被贵州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12个古城镇之一,同时又与挪威王国共同作为贵州建立的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成为黔东南地区除堂安以外的又一个生态博物馆;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渊源:隆里历史悠久,文明早孕,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历代王朝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唐代建龙标县,元代置龙里蛮夷长官司,明朝为“移民实边”实行屯垦政策,推行卫所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贵州边陲隆里屯军留守,1392年设置“龙里守御千户所”。清代属黎平府开泰县。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废除卫所制,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锦屏县后,隆里从黎平府划归而来,为取“隆盛”之意,“龙里守御千户所”更名为“隆里所”,其军事有所削弱,逐渐演变为一个汉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相传,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贬谪隆里时,传道授学,变革风俗,受当地人尊称“状元”,后人追慕其精神,建有“状元桥”、“状元墓”、“龙标书院”以表怀念,一时,隆里人文蔚起,风开百代。清朝中期建“忠孝节义祠”,祭祀董三谟、井孚、吴得、陈素养、张应诏等对隆里有影响的人物。黎平府第一个考中文举人的便是隆里所的王大臣,以后又有8人考中举人,清代还有江有本、王之干考中进士,在整个贵州34名进士中,隆里就占了2名,任知府、知县者有50余人。

文化特征: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隆里古城的居民,多为明代屯军的后裔,其祖先来自中原江南的安徽、江西等省,在垦屯戍边的同时,也把江南的先进技术带到这里。先民们种植棉麻,纺纱织布,修水碾、水车、水碓,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隆里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特别是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植根于这块土地上,同时也揉入当地苗侗文化元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隆里古城的街道20余条,有着明显的东西轴线及中心结合点,城内以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开三条主街,形成丁字街道结构作为主要轴线,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的构筑紧密联系,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如北门不开,后备无患);从风水思想及军事防御角度考虑,街道的错接具有“固气”、“避灾去邪”和利于防御的意义。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而开“丁”字,寓意“人丁兴旺,城池永固”。城中的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巷道和九个院落居住区域,此正为当地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隆里民居建筑形式、 艺术手法均具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基本单元一般为开间10米(三间开),进深8米左右的两层木构建筑。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盖小青瓦,院内置有青石打制的防火缸,雕凿精美,外围砖墙或泥石墙,天井青石铺地,底部用当 地青条石做基础,顶部做成迭落形,端部做成马头状,俗称“马头墙”,装饰精美,富有生气,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厘米,采用“双重脊檐”形式,青色的披檐镶嵌在灰白色砖墙上,显得清新活泼。隆里人保留和传承着古朴的传统文化,以民间为载体的玩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最具代表性,被人们誉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宝”,2002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