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脂肪 发表于 2017-8-26 15:26

黔东南的舞蹈好别致!以舞交心、以乐示情



飞舞的裙摆,环佩的银铃婀娜的身姿,灵活的舞姿
伴随着悠扬动听的歌声将沉淀了千百年的民族风情娓娓道来锦鸡舞   ——最绚丽多姿的舞蹈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其中以丹寨锦鸡舞最广为流传。锦鸡舞发源于丹寨县排调镇,在方圆50多平方公里2万多人口的苗族村寨中流传,有“天下第一锦鸡舞”之称。锦鸡舞在现实生活中也为许多青年男女架起了爱的桥梁,在“吃新节”等大型民族活动中让青年男女吹笙跳月,以舞交心,以乐示爱。
芦笙舞——最具自娱性的舞蹈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是苗族民间舞中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早在明代《南诏野史》中就有“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清《苗俗记》中也记有“每岁孟春,……男女皆更服饰妆。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铎继于后以为节,并肩舞蹈,回翔婉转,终日不倦”。苗族芦笙舞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竞技性、祭祀性3种,其中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遍。舞蹈时,芦笙手在队前或在圈内领舞,一般按男前女后的队列,逆时针环绕行进。每当盛大节日,成百个芦笙,上千的人群,层层环绕跳芦笙舞,气势极为壮观。反排木鼓舞——号称“东方迪斯科”

反排木鼓舞——流传于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木鼓舞,分布在台江全县的各苗族村寨。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有些村寨已基本失传,现存下来较突出的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地区的木鼓舞。反排木鼓舞舞蹈时。动作特点是踏二四拍,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时控中统一进行,和谐统一。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头,手、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扩豪迈、骄健敏捷、灵巧活泼。现如今,台江反排木鼓舞已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踩亲舞——“最浪漫的舞蹈”

踩亲舞——是亻(rén)革家群众春节期间的主要娱乐活动,这种跳舞集会的地点都选在亻革家人居住集中的村寨。亻革家踩亲舞是男女青年们对幸福生活执着追求的写照。亻革家踩亲舞风趣幽默,雅俗共赏,受亻革家青年、男女老幼的青睐,每当青年们在集会上跳起这种舞时,周围总是围着不少老中年人为他们助兴。”提技水鼓舞——“最热血沸腾的舞蹈”水鼓舞——据资料研究显示,水鼓舞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独有的水鼓舞节时,当地苗族群众在水中所跳的一种传统舞蹈,苗语称“zuk niel eb”,zuk niel意为踩鼓。eb意为水。水鼓舞里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即:苗族水文化与鼓文化。大稿午苗族之所以在水中踩鼓,是苗族水文化传统与人类在自然生存中离不开水的体现。扁担舞——“最具原始意义的舞蹈
扁担舞——据了解,在很久以前,雷山县大塘乡掌批村的祖先被逼南迁至此。因途中舟车劳顿、困苦不堪,在此期间一男子因忍受不住夜间的静寞,于是便拿起身边的扁担和镰刀敲打起来,行人亦纷纷加入敲打和跳舞的行列,美妙的敲击声和动人的舞蹈便让人们忘记了路途的辛酸苦累。就这样,代代相传,形成了扁担舞。铜鼓舞——“最变化多端的舞蹈”掌坳村位于雷山县城南往榕江方向的7公里处——掌坳村,背靠青山坳,以铜鼓和铜鼓舞闻名于世,这里是铜鼓舞的发源地。掌坳铜鼓舞源远流长。传说在千百年以前,先民们从遥远的地方迁徙到此以后,他们就有喜欢鼓和踩跳鼓舞的习俗了。掌坳苗寨每年过苗年和吃新节时,都要跳铜鼓舞。村里专开辟两个鼓场,每个场地可容观众二千余人观赏铜鼓舞。掌坳铜鼓舞在雷公山区所有的铜鼓舞中,可谓独树一帜。板凳舞——“最具交际意义的舞蹈”苗族的板凳舞是在走亲访友时,妇女们酒后随兴而起的一种舞蹈。舞蹈场地不限,或在某家里,或在寨坝上。这种舞蹈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板凳,因而得名板凳舞。板凳舞是舞阳河流域苗族(俗称高坡苗)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其特点是节奏热烈,舞姿变化不大而又饶具风趣,道具简便,参与性强。(来源: 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委员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黔东南的舞蹈好别致!以舞交心、以乐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