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大山深处藏“宝藏”
麻江县杏山镇靛冲村烂泥山陶瓷业是麻江县仅有的一处民间陶瓷业,其起始于清末年间,经历了从孕育、发展、兴旺、繁荣、没落、重振的几个阶段,自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史上,烂泥山陶瓷业经历了清朝、民国、解放后的几个时代,由于其质量好,产品远销凯里、都匀、福泉、丹寨、贵定等地。据勘查,烂泥山陶土藏量107.8万吨,可供开采100年,经八十年代取土到省地质局化验,烂泥山陶瓷泥质量好,具有耐烧不裂的特点,可制作日用细瓷,符合硬质瓷的要求,其能耐急冷急热,机械强度大,化学稳定性好,是制作电器绝缘瓷件的好材料。
烂泥山制陶沿用土法,工艺独特,工艺分取土、洗土、制坯、晾干、上釉、烧窑等工序。烂泥山陶瓷由于品质优秀,1956年,麻江县工业管理局在烂泥山开办陶瓷厂,至1964年停产关闭,工人被遣散到附近当农民。后来,部分工人又返厂重操旧业,从工厂制陶转向了农家作坊,村民们走向了半农半陶的经营,全寨30多家几乎家家制陶,烂泥山陶瓷工艺得以传承下来,至今,仍有30余人深谙制陶工艺。从70年代到90年代,制陶业一度成为烂泥山养家糊口、致富的行业。
90年代,由于烂泥山制陶业工艺传统,生产效率低下,产品产值低,在现代工艺技术的冲击下,纯手工制作的烂泥山制陶业竞争不赢外地高效率的机械生产线陶瓷业,烂泥山制陶业走向没落,面临淘汰,全寨30多家农户制陶作坊纷纷关闭务农、打工。在烂泥陶瓷业面临消亡之际,村民张忠祥决定重振烂泥山陶瓷业,他借打工之名,到外省机械制陶厂房偷师学艺,学成后,他陆陆续续投资90余万元,注册50万元资金开办了烂泥山忠祥陶瓷厂,重振了制陶行业。如今,泥山忠祥陶瓷厂已有12名工人,年毛收入70余万元,产品有坛罐、花钵、陶瓷酒甄、壶器等等,产品销往广西、贵阳、铜仁、遵义、福泉等地,传承了文化,解决了就业,迈向了致富。
自烂泥山陶瓷厂关闭并转型为农家作坊后,烂泥山陶瓷几近名声消失,后来,烂泥山忠祥陶瓷厂建厂重振后,引起了麻江县当局的重视,设立了县级扶持机制,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梁谊欧任联系领导,明确了麻江县民宗局等帮扶单位,硬化了工厂交通公路,麻江县四大班子李军主任、金显弟副主席等人员亲临厂房调研,积极出谋划策,加大扶持力度,致力把陶瓷的扶持作为一项目大事要事来办,争取在几年内把该行业做大做强,切实把烂泥山陶瓷业扶持成民间传统手工艺的龙头企业。目前,县民宗等单位正积极调研,积极谋划将烂泥山陶瓷业扶持壮大中,烂泥山陶瓷迎来了春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