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双井镇龙塘村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vGrcKOoSaFMlfSq5ZAMx1b1cl6g3BQVROgP7dSo3mFIQ30Q1pfrojfGTJfr4blAOeLO7AmNbg0rVqmpaicsvwQQ/640?wx_fmt=jpeg龙塘苗寨距施秉县城35公里、双井镇镇政府5公里,有254户1345人,苗族占总人口的97.4%,大多为龙姓和邰姓。全寨聚居在一个山冲半坡的斜面上,远处望去,村前小桥流水,村中青砖白墙,飞檐翘角,错落有致,仿佛是一个古代江南汉族村落。2005年被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命名为全州100个民族文化村寨之一;2010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500个特色民族村寨之一;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历史渊源“龙塘”之名源于寨中有一个龙潭,据《贵州省施秉县地名表》中记载:“村侧有三口天然水塘,四季不分,水源丰富,故名。”龙塘苗语称LOX TANGX,意为龙住的地方,据当地民间传说,在古时候,寨子北端有一口十多亩的水潭,长年不干,认为水潭中有龙居住,因而人们称之为龙塘。关于龙塘先民,据当地苗族古歌传唱,龙塘祖先们原先居住东方,后因人口增多,可分配的生产资料不足,因此有一部分就西迁。进入黔东南后,又分出三部分,一部分住在剑河,一部分住在台江,另一部分住在施秉县马号乡平扒村。后来因为住在施秉县马号乡平扒村的一户邰姓人家因兄弟不和,就来到了龙塘,从此就定居下来。又据村里几位80多岁的老人口述,最初到龙塘定居的是两个人,一个叫邰老抗,一个叫龙九契,他们就是现在邰、龙两大姓的祖先,至于何年迁入,老人们说不清楚,也没有资料可查。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vGrcKOoSaFMlfSq5ZAMx1b1cl6g3BQVRlYBgRYTJ5ibk8eJjnTWVlS0mgFOMZpIRDdfxqNVPyibzP7jLJ7G7aLiaQ/640?wx_fmt=jpeg在龙塘的历史上,有位在清水江一带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乌姆席(?—公元1872年),苗族,出生于贵州省镇远县涌溪乡,成人后嫁到施秉县双井镇龙塘自然寨,与村民邰更我结为夫妇。乌姆席是咸同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包大度的得力助手,负责传递军情和联络各支苗民义军的任务,相传她时而化妆成老太婆,时而巧扮成回娘家的少妇,深入敌营刺探军情,武艺不凡,行走如飞,随身带一把兽皮伞,旋转起来能挡箭羽,还会施放“五毒绣花针”,至今在施秉、台江沿清水江一带及镇远县鼓楼坪苗族民间仍流传着动人的《乌姆席歌》。文化特征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vGrcKOoSaFMlfSq5ZAMx1b1cl6g3BQVRAp7DmOIcibsF7jeyPdzoticEiaia4HNQPbfKHWwIZfsoZUsHAS1EuNrOhQ/640?wx_fmt=jpeg
1民居建筑特色鲜明。龙塘苗寨自明清以来,一直居住在江南式古汉民居里。村寨现存江南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随处可见,墙上的浮雕彩绘,横匾门联,其内容大多取材于《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如“树德”之类,全然没有苗族传统文化的痕迹。民居砖墙的里面全为木质结构,却没有江南民居的那种雕梁画栋的豪华,而是朴实无华的苗族传统建筑的特色:木地板,吊脚柱,苗族特有的走廊“美人靠”,以及嵌在堂屋里的小木桥等,是苗、汉文化撞击融合的完美结晶,十分罕见。2民族文化浓厚,传承、保护较好。苗族古歌的酒歌、飞歌盛行;苗族刺绣、银饰工艺独特;歌舞多彩,尤以苗族踩鼓舞为代表;民族节日有春节,元宵,祭桥节,二月姊妹节、五月端午节、七月吃新节等,节日活动热闹异常。3苗族起义杰出代表乌姆席的故居遗址尚存。保留有苗族起义战斗炮台,乌姆席秘洞等,很有考研价值。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vGrcKOoSaFMlfSq5ZAMx1b1cl6g3BQVRM5MibmTiaImViaibuofNog5VLXnsJ9TmFwY9X1XkWT3beIew5E18bhQcJg/640?wx_fmt=jpeg(来源: 黔东南州民族宗教委员会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