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多情的地坪风雨桥 心身释然了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鼓楼说肇兴,花桥看地坪,因为这世界上,再没有比地坪风雨桥更美丽浪漫的桥了。 在这一方水土上,最现代化的建筑,是学校;而如果要问修建得最漂亮的,自然属风雨桥了。在黔东南行走,六天的时间里,走西江苗寨,行增冲鼓楼,经岜沙部落,游肇兴侗寨,到经历世界上最美的地坪风雨桥,这是刻意的安排,时光还是太快了,在贵州生活了二十八年才遇见这次缘分。 从肇兴去地坪,坐的是黎平到地坪的班车,车费十五元。 从闷人的中巴车出来,心情陡然轻松,下车望去,只见南江河如一条碧带,静静卧在山间,两排夹道欢迎的红枫树遮住了远景,并未见风雨桥。继续向前行进,清明雨过后,树木更加郁郁葱葱,一条鹅卵石铺就的村道两旁,河风送爽,黄茂花的清香扑鼻而来,不知名的鸟雀在林间飞飞停停,呼朋引伴,煞是快活。 穿过小道,初见风雨桥,哈哈笑了起来,卸下背包,在桥上跑来跑去。风雨桥俗称花桥,最早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受无数次水冲雨打,多次修葺。桥长57.61米,宽5.2米,横跨在南江河上,桥面距正常水位十米有余。河中心设有青石桥墩,支撑着木梁结构的桥身,桥面之下以两排八根粗大的杉木作主梁,穿榫连成一体,架通两岸。主梁和桥墩相接的地方,又有垫梁,悬出空间通风,防止主梁泡水,生虫,也有缓冲作用。 主梁之上,又有垫梁交错,之上架设副梁,和二十多排圆柱,用枋木交织,压排穿榫连接成一体,形成桥廊。副梁上平铺的桥板选用杉木,桥廊两侧设有一米左右高的梳齿栏杆,也叫美人靠,供来往旅客、行人休息以及日常娱乐活动所用。栏杆外有一层外挑1.4米的大桃檐,如同桥的翅膀,既美化桥身,又保护木桥不遭雨淋。桥上建了三座桥楼,中间的实际是一座鼓楼,五重檐四角攒尖顶,高10.2米,两端桥楼为三重檐四角歇山顶,高5.8米,桥顶背脊上有泥塑熬鱼、双龙戏宝、双凤朝阳,桥梁壁板上绘有彩画,体现节日风情、人物故事或日常生活场景。 桥尽头的两岸金钢墙选用规整的青石砌成,此段路面用鹅卵石铺出卷草花纹。整座花桥结构巧妙,充分的运用力学和杠杆原理,大小柱、枋、檩、凳、栏杆,均用杉木穿榫构成,结构严谨,不用一钉一铆,造型优美,工艺精巧,展示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有重要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风雨桥是最美丽浪漫的桥,除了桥本身的建筑美,实用美外,更有精神美,生活美的凝结。侗族有南北之分,南侗的桥,选择在河流,人家,田园,村寨交错分布的地方架设,桥上画满彩色的绘画,加盖鼓楼式建筑,颇显美丽壮观,便给小桥起了个诗情画意的名字:风雨桥, 体现南侗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桥最早的起源是为了解决通行之难,地坪乡的侗家人却把这个困难解决得如此漂亮。风雨桥,成了美丽的行程,架通了难以穿越的山间河谷。风雨桥之所以修得比住房还要美丽、壮观,是几村人的团结和决心使然,困难路段自然也就变成了风景所在,在此看来,困难也不总是一件坏事情。 风雨桥不单是通行工具,可以说它是侗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缩影。是“人性化”的桥,设计、修建时从生活出发,成为了村落精神生活的家园,花桥上有座位供人休闲娱乐,一局楸棋对手敲,聚会娱乐,细说古今,谈情说爱,跳舞唱歌。风雨桥是最佳的约会地点,有身心放松,亲近自然的效果。试想,月白风清,水声潺潺,村灯错落,情歌袅袅绕鼓楼,脉脉情何限。侗族有唱不完的情歌,那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有如天籁的侗族大歌,多是侗族祖祖辈辈在风雨桥上行歌坐月,唱和而成的。2009年9月28日,黎平侗族大歌被入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站在桥上,看这方景象,晴光之下,不规则起伏的绿色山坡,紧叠的细密五色梯田,蜿蜒的缓和黛碧河流,错落有致的乌色桥体,空中摇摆的青青炊烟,构成了一幅布满柔媚线条的动态乡村图景。顺桥头小路往南江河走去,蜂蝶自在翩飞于地畦金黄油菜花中,青蛙悠然鸣叫在田亩针绿秧苗之间,有小船斜横河中,大片的白色黄茂花遍地丛生,无风无尘,风雨桥横跨两岸,美观雄伟,桥洞背后的远景,一湾清水,几处农家散落在疏阴里。直想上小船去,卧眠舟中,听听百鸟婉转放歌,夜夜等待山间明月,时时沐浴江上清风。 如果可以,就这样吧,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风雨桥下一扁舟,携琴待人在花桥。我问不出,谁是风雨桥的主角,两排相望的朱红廊柱,千年不语,雨打风吹的过往,此刻暂停了,如诗的时光,在美人靠上小憩,如果可以,就这样吧,在风雨桥头相拥,人影,桥影,不随流水去。
(引自 新浪博客--荷塘月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