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8688 发表于 2017-9-18 10:07

中国传统村落丨丹寨县扬武镇扬颂村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据统计,全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12000个。其中,黔东南州共有民族传统村落276个,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本期带大家走进丹寨县扬武镇扬颂村。





“扬颂村位于扬武镇镇政府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距县城8公里,2014年年初中心村撤并后,辖小排甲、扬颂、腊尧三个自然寨,217户,875人,苗、汉、水族杂居,以苗族为主,有龙、李、王、杨、张、孙、韦、马、蒙9个姓氏。主产水稻、玉米、红薯等,盛产杉、松木材,柿子、杨梅等果品及五蓓子、见血飞等名贵中草药材。村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趋于完备。2012年列入贵州省500个特色民族村寨和黔东南州100个民族文化村寨之一,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渊源:
扬颂、腊尧两自然寨均为龙姓人家,共属一个祖公。按苗族父子连名习惯计算,可追溯到第21代,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这位祖公苗名叫“骆磊”,葬在村之北面的山梁上,该地名就以其名称为“壁告骆”。据寨上相传的苗族古歌记述:“dliul lax dliul jif got,bib niangb eb liat qaot,eb fangx niul lees lees。”(意为:很久很久以前,咱们生活在黄河边,黄河浪滔滔);又有口碑:他们的一位首领天生怪异,勇猛异常,但后来不幸被诱杀,其部落活着的人们只得一路逃命迁徙,其中的一部分人就来到了现在的丹寨腊尧、扬颂。经专家反复考察论证,腊尧、扬颂村民是蚩尤的嫡系后裔,所以每年农历10月的第二个牛场天,他们举寨要过传统的节日――“祭尤节”,以此来祭奠他们的祖先——蚩尤。小排甲由李、王等9个姓氏组成,为苗、汉、水三个民族共同居住。据李玉贵老人说,最早来到小排甲居住的是李家祖公,并生育有衣、官、革3子,且分三个地方居住。革分到苗名叫“碧革”(今汉语谐音叫“排甲”)的地方居住。他们先开出告骆的田,后又阻水拦河,兴修水利,筑起了岛不奈水坝,开垦出排甲河沿河两岸的田土,过上了安定富有的生活,故有“刊梨告骆,赛岛不奈”的口碑传世。革的后代即举行隆重的“鼓社祭”活动祭祀自己的祖先。若按苗族父子连名习惯推算,李氏家族可以溯源到20多代,600多年的历史。小排甲寨的其他民族姓氏,都是在革之后才陆续迁徙而来的。





文化特征:
扬颂村房屋均为杆栏式杉木建筑;传统节日有春节、二月祭桥节、四月八、五月粽粑节、七月半、九月糍粑节、十月祭尤节等,节日期间开展跳芦笙、唱苗歌、斗牛、斗鸟、摔跤、服饰展演等活动;民间手工艺有木匠、篾匠、凿犁弯以及妇女挑花、刺绣、织锦等;是苗族“贾理”、“芒筒芦笙祭祀乐舞”、“祭尤节”、“苗族芦笙”、苗族叙事长诗“裴曼”和“多往颂”以及苗族“祭尤节祭词”、“娶媳妇祭词”、“谶门保家祭词”、“开春动土祭词”、苗族历法等文化的核心保留地;人文自然、古迹景观有祭尤坛、古法炼硝遗址、古社祭遗址、颂尤庙遗址、颂尤古营盘、都卡古营盘及花街古驿道、番瓮千年珍稀古木群、乌西皇家洞、凉伞坡石林等。





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苗族贾理传承人有李会堂,“贾理”师有龙有先、龙有泉、龙金山、杨光成等;取媳妇祝词、祭尤节传承人有龙永超;苗族送葬习俗、木叶曲、苗族古歌等传承人有李会龙、李远奎;芒筒芦笙制作传承人有龙永和;唢呐曲传承人有龙海金;情歌歌师有龙胜和、李会堂、龙永超、龙有付、李会龙、龙海金、龙胜和、马怀英、王阿富、龙阿多、龙海、李远荣、李明荣等。


                                     (来源: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秘书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村落丨丹寨县扬武镇扬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