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8688 发表于 2017-9-25 15:09

古法造纸之乡——石桥




  10月1日,在丹寨石桥村纸街王启光造纸作坊里,北京游客张先生带着一家老小,正在体验花草纸制作,不一会儿工夫,一幅花草图就完工了,稍作晾晒,只需花30元就可以把纸买回家了。这样的体验,让他们很快乐。在石桥古法造纸手工作坊最为集中的纸街,游客不仅可亲身体验古法造纸艺术,还可感受当地苗族的农耕文化与风情。 丹寨县石桥旅游景区,近年来推出互动参与式的旅游产品,从古纸制作、手工DIY花草纸制作到民俗活动、深度旅游,满足着不同游客各种各样的旅游需求。  据当地政府相关人员介绍,石桥的发展思路是综合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族元素,展现古法造纸从生产——展示——销售的各环节,让游客亲身体验。  石桥村是一个以古老的手工造纸而远近闻名的村子,被称为“中国国纸之乡”。它位于南皋乡政府的西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距县城35.5公里,地处南皋河两岸,森林茂密、山清水秀,南皋河由东向西蜿蜒曲折绕着石桥村而过。丹寨至南皋乡的公路穿村而过,凯(里)羊(甲)高速公路大桥离村只有1公里。辖石桥街上、大簸箕、高寨、荒寨4个自然寨,257户,1276人,为苗、汉两个民族共同居住,苗族占总人口79.94%,有蔡、王、杨、李、刘、文、罗、梁、龙、潘、张、梅、熊、余、吴、孔16个姓氏。主产水稻、玉米、红薯等。山上盛产杉、松、构树等重要木材和李子、梨子、杨梅、猕猴桃等果树。2012年,石桥村列入贵州省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和黔东南州100个民族文化村寨之一。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9月,国家民委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石桥村苗族文化风情非常浓厚,传统节日有翻鼓节、“二月二祭桥节”、“三月清明节”、“四月八”、“五月粽粑节”、“六月爬坡节”、“七月吃新节”、“八月中秋节”、“九月糍粑节”、十一月“苗年节”等;素有民间文学之乡的美誉:有开天辟地、洪水滔天等神话传说,有“大簸箕寨”、“哥修”、“穿洞”等风物传说,有“哥阿鸟”、“狗犁田”、“虎外婆”等民间传说故事,有“苗族贾理”、“苗族情歌”、“季节歌”、“造纸歌”、“造酒歌”、“种棉歌”、“捕鱼歌”等各种歌谣,有芦笙、夜箫、唢呐等民间乐器,有芦笙舞、板凳舞、簸箕舞、“稻花魂舞”等民间舞蹈,其服饰为丹寨苗族八大支系的中裙支系(县内称南皋苗),艺术独特。  石桥村有大崖脚造纸遗址,银子洞岩画,苗名汉字墓碑、苗族抗清义军首领杨大六墓碑,独具特色的大簸箕苗寨建筑,天然石拱桥、风雨桥、银子洞、梳子岩、龙擦痒、穿洞等文物古迹及自然景点。  10月1日下午,记者在穿洞造纸作坊宣传墙上阅读到石桥古法造纸的历史渊源。  石桥白皮纸生产历史悠久,它是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石桥古法造纸作坊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两种,其生产工艺流程,与汉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它的碓、碓杆、水轮、曲柄轴等形式和构造,与《天工开物》上水碓图如出一辙。生产白皮纸所用的原料是构皮麻和杉根。与《后汉书·蔡伦传》云:“用树肤、麻头、敝布、渔网以为纸”很相似。认定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  白皮纸是传统手工造纸的典型代表。白皮纸以构皮麻为原料,然后添加滑药(岩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烂沥水)抄制而成,整个生产过程有1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麻料制作工序、抄纸、压纸、晒纸、揭纸等最后包装为成品,白皮纸成品要求达到纸质绵韧、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  走进石桥村纸街,古色古香的商铺一家挨一家。商铺里,销售的主要是纸品、纸伞、纸飞机、记事本、钱包以及各种各样的用纸制成的精美图案。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几位来自海南的游客拿着纸质钱包和花纸伞爱不释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还是都买了下来。  纸街上最为著名的古法造纸技艺传习所王兴武开办的。他是祖传18代苗族造纸工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的古法技艺传习所是一栋二层楼的苗族吊脚楼,一楼是抄纸作坊、古纸及工艺品的展示和销售,二楼可就餐住宿、开展活动。王兴武1998年开发了彩色手工艺纸,是这个古镇上最早开展旅游接待和古纸销售的农户。王兴武还带领一批造纸艺人成立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迎春”系列书画纸、国家图书馆文物古籍修复纸、花草纸等,深受欢迎。“目前,我们开发出来的纸质工艺品有160多种,很受游客青睐,特别是外国游客。”王兴武说,这些产品走出了国门,远销澳大利亚、冰岛等地。  从事古法造纸的高级技工每月收入达6000多元,普通的工人每月可赚3000多元。仅一年,王兴武一家的收入就达150多万元。  目前,石桥村有100多户在从事古法造纸产业,从事农家乐接待的有17家,石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很多村民脱贫。  对于石桥的发展前景,王兴武充满信心。他说,古法造纸是石桥旅游的灵魂。保护传承好古法造纸技艺是首要任务。当然,仅靠老百姓自生自灭的保护与传承模式是不够的。目前,有订单,但小作坊生产不出那么多东西来。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例如在技改、设备、厂房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我的目标是把石桥造纸发展为真正的产业,至少有300人从事造纸业,要在中国所有市场铺开。”  今年国庆节首日,记者来到石桥,看到停车场车位已满,村里游客熙熙攘攘。而今,依托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手工造纸文化,石桥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览。
                                          (来源:黔东南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法造纸之乡——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