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8688 发表于 2017-10-9 10:07

黄平山区古梯田 许多科技无人知



层层叠叠的谷陇镇大高山古梯田垂直修砌又能防护水土流失的古石梯田
埂高近10米的黄平县重兴大弯田古人造田高科技:环湾而砌的田硬下铺筑地下渠道,将合围山势连结成块


在贵州黄平县南部重安、新州和谷陇等乡镇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多处专以石块修砌而成的梯田。这些修建于崇山峻岭间层层叠叠的田块,最早开造于明朝时期,阵容宏大,气势磅礴。千百年来,养育了黄平山区里一代又一代勤劳聪慧的各族儿女。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tfWcCsGNiad4qSwlD8lDppic6ibTyUFnNzIGtKe2YNW4Vk44iaXaGTAmibCv7a2zqibIHibibM5WHtQ0iaIpjd8zS26NTw/640?wx_fmt=jpeg

古石梯田里随处可见的悬空步梯谷陇镇抱脚里古梯田群
贵州电视台到黄平县古石硬梯田进行现场采访和谐互动的古梯田和山村的生态画卷

据考证,黄平县境内目前古梯田大于500亩以上的梯田群有79处,总面积14. 09万亩。其中,面积最大的梯田群是谷陇镇包脚里梯田群,面积约20115亩,有大小梯田14654块。同时还发现山区是存在着大量的长埂梯田和“百担田”,如翁坪杨家村一块“两朝田”的长度就达307. 87米,重兴村的一些梯田埂高度近10米,最大田块面积为9513平方米(14. 26亩)。从调查中发现,黄平县的这些古石埂梯田在修建中都普遍有相同的特点,即灌溉排水体系十分科学,有的田埂上下还架设悬空步梯、避雨洞等设施。

黄平县一些古梯田至今还保存着明清时期的稻田养鱼保温池集灌溉和防洪于一体的梯田暗渠设施鳞次栉比的谷陇加巴古梯田群每年能收数百担的山区大梯田

据考证,黄平的石埂梯田大部分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驻军屯田年代,此后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规模。如重兴半山村的古梯田是明洪武十九年(1387年)朝庭派兵屯驻后,部队在开荒造田自给自足中形成的。不少田埂上还修有避雨洞、纳凉洞等,供人在劳作时躲雨、小憩。这在黄平县的古石埂梯田修造艺术上是少见的;翁坪乡杨家村有一块刻记于清朝道光五年(公元1826年)的灌溉分水碑约,至今已有187年的历史,是杨家村约束村民自觉分水灌溉田块的寨规;翁坪乡罗坡寨大田是在清朝同治年间由杨粱打率领其9子,历时9年才修造完成;素有“三代愚公田”的重兴大弯田,大约修造于1810年左右,面积为6.5亩,田坎最高处9.4米,平均高度为8米,潘氏通过历时三代人才修造完成。这些梯田虽然位于大山之下或山麓之间,高处的山洪长年往下冲刷和洗浸,但由于古人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防洪排涝的布局,使许多梯田千百年来很少出现过塌方或滑坡的现象。


气势磅礴的梯田悬空步道全部施用有机肥料的翁坪古梯田

黄平古石硬梯田群从修建布局上,自山顶至山脚均呈现“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的典型分布。这些绿树成荫、村寨错落、梯田顺势的分布,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河流争相辉映、和谐共处,展现出一幅幅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的生态画卷。


图为黄平县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半山古梯田群 图为黄平县重兴地区固若金汤的千年水土保持高坎田埂

黄平县古石埂梯田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其科学的治山治水理念对现代土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翁坪杨家排的千年暗渠引灌设施翁坪杨家排明清时期的古梯田依势而砌的王家排梯田角

黄平县这些遗存了千百年的山区古梯田群,在印证着前人的勤劳智慧的手迹和足迹中,如果我们深入其间去仔细品读,就会发现许许多多朴素而精湛又令人叹服和难以想象的科学技术。

至今沿用不衰的梯田灌溉分水石重兴马鞍山下环保千年的古石梯田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平山区古梯田 许多科技无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