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苗族艺术
贵州省,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是基本地型,又以高原山地居多,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这样的地形,造成了苗族人的居住(吊脚楼)、耕作(梯田)、宗教信仰等等和生活相关的方面都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州省内与外界、省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民间手工艺较少的受到汉化甚至西化的影响。作为苗族手工技艺代表的苗绣,纹样全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是苗族妇女在对大自然的花鸟虫鱼等物象认真仔细的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抽象,大胆地进行夸张的变形表现。在贵州省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非常普遍。以苗族为例,由于在历史上频繁迁徙、不断分散、栖息地又受到山地环境的限制,致使苗族内部支系林立。有诸如黑苗、红苗、短裙苗、花苗等。即使两个相邻的苗寨,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着装风格和习俗。而如何区分不同的苗族,因受限于历史条件,并没有科学的民族识别方法,只能按最直观的头饰、服饰来作区分。苗族服饰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尽管如此,共同性还是存在的。譬如头饰以“锥髻”为主,服饰以“百褶裙”为主,首饰以银饰为主等等。
苗族没有文字,大家将苗绣叫做穿在身上的历史,是记载苗族历史的“无字天书”。从苗绣的纹饰中,反映了苗族的迁徙、图腾崇拜、宗教巫术、婚姻、繁衍等寓意。正因为此,苗绣除了其功能性及装饰性外,更担负着传承一个民族历史的责任。
苗族妇女刺绣大多不打底稿,全屏天生的悟性,娴熟的技艺和非凡的记忆力,代代相传、口口相授,数着底布上的经纬线挑绣。苗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绣娘们都用针线凝聚在一件件绣衣上。山地环境的限制,阻碍了贵州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传统手工艺获得了天然的生态环境。相对其他区域来说,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这种情况也仅仅是相对其他较开放的区域而言。比如中国八大名绣之一的鲁绣,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纯手工的作品,除了纹饰上进行了改良外,还采用了机器绣花等,缺少了手工的温度。这个假期,到西江苗界,探寻纯正的苗族文化艺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