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人的文化历史,文物古迹
文昌宫https://mmbiz.qlogo.cn/mmbiz/60Za0jMX8nOxoILkvJhQmm6cZibTlm3LjRou9SiaCNexuCf03Z4miaDvgJehzYMnUKV8sgsIxkq9m32SgibT4cDF4w/640?wx_fmt=jpeg
文昌宫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坐东朝西,有阁楼式宫门。左右配殿,主体建筑—阁楼,组成一座四合院,布局紧凑规整。阁楼为三层六角攒翘檐尖顶木塔式结构建筑,底层四角,高18米。层面小青瓦覆盖,阁顶置多色覆钵顶,上置风标,刁檐翘角,层层舒展,轻盈飘洒。每角系有风铃,迎风拂动,叮当作响,声闻远近。檐下斗拱层叠,玲珑剔透。柱枋之间以镂雕骑马花牙子为饰,各层皆环以廊,阁楼底层有青砖空斗墙围护。阁两侧及后院,围以青砖梅花墙。院中有一小莲花池,池旁有数株大樟树,浓荫蔽日,清香四溢。在文昌宫背后,是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莲花书院,木结构正殿三间;殿前左右各5间厢房,组成一品字形;中为天井,四周以大石垒砌,上围青砖梅花式高墙。天殿中设孔子像一尊,为文人朝供讲学之地;两侧厢房为文人修书,憩息之所。宣统元年(1909年),同知胡云涛改设劝学所在院内,院石门前面建有一莲花池,古人用此青莲暗喻学子故取名莲花书院。文昌宫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公馆
https://mmbiz.qlogo.cn/mmbiz/60Za0jMX8nOxoILkvJhQmm6cZibTlm3LjQPQykm31Z0iaq2xyN007Ts66EOJRy5UWQsjyOEJC1aO4A618HUmscsQ/640?wx_fmt=jpeg公馆建于光绪初年,系湘军将领苏元春的官邸。公馆西侧原是苏元春的办公楼,其结构和规模与现存的苏公馆相当,已于1952年拆迁办施洞区公所。据传,现存的苏公馆系苏元春的师爷田兴恕和家人及众清兵住宅。
清朝末年,苏元春(1845—1908年)随湘军将领席宝田到贵州镇压贵州苗族起义军。1870年3月,湘军连夜偷渡清水江到施洞与苗族起义军激战一昼夜,张秀眉退守台拱。1872年张秀眉在雷公山被俘,苗族起义军宣告失败,随后,苏元春修建公馆驻守施洞。光绪十年(1884年),苏元春升广西提督,后随冯子材在谅山大败法军,升总提督。后因纵兵殃民,贪污军饷等罪被充军新疆。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福建省财务委员会委员张伯修弃职还乡时曾寓居于苏公馆内。1971—1972年镇远府卫校在公馆内办学及住宿。
公馆气势磅礴,工艺精妙,封火山墙飞檐翘角,是台江境内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物。苏公馆因年久失修,残缺不全,但主体建筑仍存原貌。1987年,公馆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省文化厅拨款维修,并拟在此建“苗族独木龙舟博物馆”。1999年,公馆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公馆位于台江县施洞镇芳寨村西隅,与白子坪村交界处,座南朝北,面临清水江。大门正对清水江北岸的马号乡政府。公馆为三进三幢五开间单檐悬山顶的木质结构建筑物,占地面积1544.56平方米,系由前间、中堂、后院、天井和封火山墙组成的封闭式院落。公馆三幢正房高分别为8米、9米、10米,总体建筑呈前低后高。上覆青瓦,木板封檐,柱壁油漆,础柱石鼓刻有二龙抢宝和花虫鸟兽图案,四周封火山墙均精绘花卉鸟蝶。公馆大门系石门框双合启闭,高2.5米,宽2米。院坝用火砖铺墁。前进右侧为通道,中进为中堂,天井居中,中堂明间宽敞,为家人聚食会客之处,后进为后院,系主人卧室、书房。后院后墙正中镶有一个由木条拼成一个“寿”字的大圆形窗子,院后有花园。
一品夫人墓系清将苏元春夫人之墓。张秀眉苗族起义军失败后,
清军将领苏元春修建公馆留守施洞,其谢氏夫人天姿国色,24岁时死于难产,埋于白子坪背后300米处的小山坡中,四周为百亩良田。墓碑高1.4米,刻有“皇清诰赠一品夫人苏母谢老夫人之墓”。右侧镶有墓字铭一方,阴刻隶书20行。墓高5米,宽12米,长20米。墓碑正对着拨地而起的金钟山。墓前有一个100平方米的圆形拜台。以墓为中心,在方圆50米的周围有一条青石围墙,是当时苏元春用银子买下来的百亩良田的界线,其势力和地位可见一斑。2001年一品夫人墓被盗,墓碑处被挖掘2米之深,丢失金银财宝无数,同年修复。
两湖会馆https://mmbiz.qlogo.cn/mmbiz/60Za0jMX8nOxoILkvJhQmm6cZibTlm3LjQbcsq8z8PxNRQ0MKKunzC44KzTMic2SLxR5Iia6NY8T15xeEucvKJ1Og/640?wx_fmt=jpeg
两湖会馆位于施洞食品站背后老电影院右侧,临江而建,座西朝东,系光绪三年(1877年)由寓居该地的湘、鄂(今湖南、湖北)籍同乡捐建。光绪五年(1879年),清军提督龚继昌增建戏楼、厢房、大殿。会馆为单檐硬山式瓦顶木质结构建筑物。正面共三间,明间为戏台,两次间为化妆室。大门双合启闭,门后是戏楼,戏楼左右为厢房。天井居中,井后为大殿,殿后有二进院落。院壁装固定梅花窗,壁上有诗词、花卉人物。会馆周围砌封火山墙。解放后,公馆交给施洞粮管所作为粮仓使用,并改装成粮油加工厂,至今仍为粮管所使用。因年久失修,会馆至今已破烂不堪,只留下总体原貌。
刘家祠堂刘家祠堂位于芳寨村公路边,系1938年刘氏家族所建,用以祀祖。祠堂为封火山墙木质结构,坐南朝北,房高约10米,上覆青瓦,木板封檐,大门上方两侧领子分别刻有“忠孝”、“义节”字样,内有神台、神龛。封火墙外精绘花虫鸟兽图案及题字。现因墙壁脱落,已模糊不清。 民国期间(1940年)国民党第28师师长刘伯龙进驻施洞剿匪,回去后,刘氏家族根据他的旨意,由刘氏家族中有权有势的人出头,组织人力财力修建而成。解放后,刘家祠堂交生产大队管理,1971年镇远卫校在此办学时拆掉了神台。施洞管理区政府也曾在此办公。由于年久失修,祠堂至今已非常破旧,2003年,刘家祠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大窨子屋“八大窨子屋”是民国时期施洞镇区八大地主修建的八个封闭式建筑物,指的是张伯修、肖炳芝、杨秀坤、张泽芝、杨仕章、秦正光、陈子文、蒋明章窨子。
偏寨藏鼓洞 偏寨藏鼓洞位于杨家寨后山“南庭坡”(地名)清水江南岸的悬崖峭壁上。洞口四周荆棘丛生,洞口呈半圆形,上方藤条盘挂。洞深3米,宽7米,高5米。洞里存放木鼓三面,横置于洞中。鼓旁有“央公”、“央婆”木雕尊象。地下布满祭祀所用的槽桶及竹片。藏鼓洞于1987年7月发现,为本县境内苗族保存较大、较完整的藏鼓洞。现在洞中所有东西已遗失。藏鼓洞起源于明代,相传偏寨村每隔十二年举行一次为期三天三夜的鼓藏节,节日时杀一头大水牛,附近一带村民都来偏寨看闹热吃牛肉。祭鼓仪式离奇神秘,盛况空前。鼓藏节结束后,全村人及亲朋好友把鼓和“央公”、“央婆”送回藏鼓洞中保存。十二年后,全村人又到洞中把鼓和“央公”、“央婆”“接”回寨子举行祭祀祖先的鼓藏节活动。相传,洞口上方的岩山平台上丛林茂密,一只老虎出没于其间,常年守护藏鼓洞。解放后,鼓藏节活动被禁止举行,山上的老虎已不知去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