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苗族习俗
头饰有两种,一种是银帽(又称接龙帽),上有帽花、龙凤、关刀、梳子、簪子、髻子花等装饰。一种是在头帕前后有银帽沿装饰,上用银丝悬挂树叶、铃铛、果子、银花等多种银饰。
丰富多姿,异彩纷呈的服饰,是苗族女性文化审美观念的集中和传承。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大花苗族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辞海》里记载“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
黔东南少数民族群众爱斗牛,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他们敬牛爱牛拜牛的民族特性,斗牛有着普遍的群众基础,它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还弘扬了民族精神。为使这一斗牛文化提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