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清水江 道不尽的古今事
一头连接黔东南大地,一头衔通三湘四水,清水江如湘黔两地的情感,连绵不断,流淌千年。发源于都匀市斗篷山的清水江,全长500多公里,在流经都匀、麻江、凯里、台江、剑河、锦屏县后,在天柱县注入湖南省境内,被称为沅水。沅水为湖南三湘四水之一,湖南省第一长河,入洞庭、进长江。清水江边,那些吊脚楼、钟鼓楼,以及形态各异的会馆、祠堂,是它的历史记忆;苗家酸汤、侗族大歌,是它的民族符号。作为贵州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流,清水江曾是商贾云集的快速通道,更是民族迁徙的悠长记忆。如今,人们在江中挖沙、淘金,一不小心,或许还能淘到古代钱币,还有来自青铜时代的遗存———它们曾经的主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隐若现。行走清水江,是对历史的品读,也是对民族迁徙的回溯。
江边村落
江上网箱
A:家从何处来 “祖上在江西。”这是清水江边,很多苗族人家寻根问祖的共同台词。有学者认为,苗族祖先的迁徙故事,可以从清代起,追溯到炎黄时期……
清水江流域,是贵州苗族聚居地,苗族祖先从何处来?为何要住进大山里?住在锦屏县文斗苗寨、已经70多岁的罗德双说,寨子下面那蜿蜒流过的清水江,就是祖先迁徙而来的路线。
点燃香烟,他的思绪似乎也被点燃。“我们祖上最早在江西,后来打了败仗,才住进山里。”他不疾不徐地说,语气中带着些许不容置疑。
在罗德双的描述里,环绕文斗苗寨的古银杏树、红豆杉群,都是祖先种下的,现在已有两千多岁。而江边的那些梯田,也是祖先开垦的。
“祖上在江西。”这是清水江边,很多苗族人家寻根问祖的共同台词。有学者认为,苗族祖先的迁徙故事,可以从清代算起,甚至追溯到炎黄时期。
苗族先民九黎集团(九黎共有9个部落,每个部落有9个氏族,蚩尤为大酋长)最早生活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之间的平原,后来在与炎黄部落对战中惨败,大酋长蚩尤被杀,九黎部落被迫迁徙,前往长江中游一带。
苗学专家曾撰文称,经过数百年的战争,苗族先民们组建的集团被瓦解,一部分被迫迁徙到鄱阳湖、洞庭湖以南的江西、湖南,等地的崇山峻岭。这次迁移,成为后来很多人自称祖籍江西的注脚。
罗德双很关注关于祖先的史料。在文斗苗寨未开通公路之前,常有专家和学者跋山涉水进寨。“他们每次来,都会说一些我们苗族祖先的故事。”罗德双说。
清水江流域苗族祖先的迁徙故事,学界似乎没有标准答案。有研究者认为,苗族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主体民族,而在秦国灭了楚国后,大量苗族先民被迫向西南迁逃,其中一支溯沅水而上,进入清水江流域;也有研究者认为,清水江部分苗族先民,很可能是楚国淘金队伍的后裔;还有研究者认为,在明清时期,历代帝王为开发木业,从全国征调大批人员,进入清水流域伐木、运木,“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可能来自这个时期”。
走访苗寨的专家学者,来自不同的地方,陈述的信息也纷繁杂乱,苗寨村民们无法从中整理出有效的信息。因此,他们通过世代传承的文化,对自己民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被译为《溯河西迁》的古歌,是苗族人的传承之一。在这首苗族史诗般的古歌中,讲述了清水江流域苗族先民造船、溯水迁移的故事。歌词写道:“爹妈住在东方的江西果,就从江西果动身,顺着沙滩往西行……”
歌词还写到先民们砍树造船、逆水而行的艰难历程,以及所经过的如“槽子岭”、“碎石山”、“党耶蒙”等地名。古老苗歌里的“江西果”到底是什么地方?罗德双认为,就是今天的江西省。研究者称,历史上被称为“江西”的地方不止一处,所以并不一定就是今天的江西省。
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祖先到底来自何处,这俨然成为民族史的谜题。或许,在学者和罗德双的心里,都有各自的答案。
江边人家
B:水中青铜器
退休小学教师杨作义,早年在清水江边的一所小学教书,对清水江出水的文物充满兴趣,并出资收集。他手里,目前约有近20件成色不错的青铜器,包括剑、矛、钺等……
清水江从贵州流入湖南省境内,与同样发源于贵州深山的舞阳河交汇后,被称为沅水,注入洞庭湖,流入长江。沅水,是湖南省境内流程最长的河流,也是连通黔中大地、湘西、湘北,进入东海的通道。
战国时期,楚王派大将庄桥溯沅水西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开发更多的黄金。淘金,可能是这条江上最早的工业活动,并持续至今,有数千年之久。
30多年前,在锦屏县的一个意外发现,揭开了清水江古文化的一角———1989年12月8日,一名淘金者在江中挖沙淘金,于河床6米深处的岩隙中,发现了一批青铜兵器和生产工具,包括剑、矛、镞、钺、锄。
青铜器,被视为文明程度的标志性物件,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锦屏县江段发现青铜器后,清水江上更多青铜器出水的消息陆续传来。一时间,省外古玩收藏、收购者,聚集清水江沿岸,把出水的宝贝买走。最初当成破铜烂铁论斤售卖的文物,价格被一再推高,有的高达几十万元。
天柱县退休小学教师杨作义,早年在清水江边的一所小学教书,对清水江出水的文物充满兴趣,并出资收集。他手里,目前约有近20件成色不错的青铜器,包括剑、矛、钺等。
但是,在清水江河床的岩隙、沙石中,被挖沙船、淘金者打捞出水的,不仅有青铜器,还有铜、银、陶、瓷器等文物,甚至石器时代的物品。“你想找古钱?拿个撮箕到滩上去撮嘛。”在天柱县瓮洞镇,村民对前来的考古学家们半开玩笑地说。
事实上,的确有人在江中,一次就捞起几箩筐的钱币,但青铜器要少许多。
有人推测,在清水江边,出水后留在贵州境内的青铜器,大约有200多件。贵州省文物考古所出版的《仰望沅水》一书中,转述清水江流域文物管理工作者的说法,这些不过是出水青铜器的几十分之一。“手头没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宝贝外流。”他们抱怨道。
这些青铜器,究竟来自何方,至今仍然是谜。
清水江作为湘黔大通道,历史上翻沉船只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这些钱币的来源,极有可能是富商们乘坐的船只翻沉后,留在了江底,最后被挖沙、淘金者打捞出来。
清水江里的青铜器和钱币,并不是同一年代的物品。它们之间,最远的相距千年。据中国青铜时代出现的年代推算,普遍认为青铜器作为兵器大规模使用,应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者稍晚的秦朝,并与数千年前的淘金,或者秦始皇统一中国有关。
“沅水上游的清水江,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老师杨作义分析,数千年血拼下来,无数的兵器,沉落清水江。
贵州省文物考古所的专家,曾利用水电站建设的契机,带领考古队对清水江两岸进行了调查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虽然,他们在两岸收获颇丰,却始终没有找到春秋战国及秦朝这一时期的遗址。
如今,淘金和售卖出水文物都被明令禁止。取而代之的,是依托清水江繁盛起来的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产业。
清水江源头
C:古时的契约 “虽然我们以林为生,但懂得自然之道。”文斗村村委委员姜启煌说,这是祖训。姜启煌所称的“祖训”,是祖上传下来的契约中,关于山林交易善后的约定…
清水江上最古老、对当地影响最深的,还是木材经营。在以锦屏县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很多村民家中,都有几十份、甚至数百份祖上传下来的契约,它们被称为“锦屏文书”。
锦屏是全国有名的木材生产地,这里气候温润,黄壤面积广阔,给杉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其木质优良,且经久不腐。
飞山庙,是锦屏这座仅5万人口的小县城里的地标建筑———同时,它也是锦屏木业发展的见证。“两百多年前,收购木材的商人齐聚于此,修建会所。”锦屏县宣传部一负责人说。
与清水江流域大多数村寨一样,锦屏县文斗村,世代以木材为生,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这里因向朝廷输送了优质杉木,被称为“皇木坳”。此后,木商们纷至沓来。
41岁的村民姜启维,是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人。在新建的三层木楼里,他从一个柜子里取出一卷泛黄的纸张,小心翼翼地摊开———他家的契约,一张张堆起来,大约有50厘米高,最早能追溯到明代。
这些契约,大多与木材经营有关,被视为中国古代契约精神的体现。但在姜启维的眼里,这些契约,记录着家族史,比金钱更珍贵。
文斗村因一批古老的石碑,以及大量的千年古树,被称为“环保第一村”。在这里,每生一个孩子,或者每娶一个新媳妇,都要种一棵树。同时,村子周边的草木,都禁止砍伐、采挖。
“虽然我们以林为生,但懂得自然之道。”文斗村村委委员姜启煌说,这是祖训。姜启煌所称的“祖训”,是祖上传下来的契约中,关于山林交易善后的约定。比如交易后的山林,不能砍光山坡,要留下小树,有的还要求伐木后,重新栽种树苗,以循环利用。
这种约定,在清水江流域发现的约10万份古老契约中,多有体现,并被延续。
但文斗村的祖训,还不仅于此。在村口的一块旧石碑上,有关于婚姻制度的约定。这块立于清乾隆年间的“婚俗改革碑”,规定“男女定婚,必出两家情愿”,“夫妻共有财产”等。研究者认为,文斗村“婚俗改革碑”,体现出清水江流域群众思想的开化和解放。而开放的思想,以及超前的自然保护意识,与木商有极大关系。
被称为“外三江”的天柱县三门塘,是清水江木材运输的重要中转站。这个1000多人的村子里,生活着20个不同姓氏的村民,他们的祖上,大多与清水江木业发展有关。
刘氏曾是这个村子里最庞大的家族,他们的后人称,祖上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昭勇将军”。后来,先在“内三江”锦屏安家,又迁到“外三江”的三门塘,经营木材生意。
三门塘村有很多被称为“窨子屋”的老宅。它们曾是木商落脚地,天井内的木柱上,斧印清晰,这些斧印记录着当年的繁盛生意———木商们每次前来进货,都会在落脚地的木竹上,用小斧头砍上自己店铺的名称。同时,这种斧印,也会砍在购买的木料上,以防在运送过程中与别人的木材混淆。
现存的刘氏宗祠,修建于200多年前,是天柱县146座宗祠之一。在这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宗祠上,既有中国传统的泥塑图案,也有西式建筑上常见的动物图案,包括刘氏后人在内,对这些历经两百多年的图案,已不能解释其因。
有研究者认为,这一现象与上游下司镇的众多会馆、西式民房,共同证明了清水江流域居民的开明、开化。
姜启维整理家中的契约文书
刘氏宗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