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8688 发表于 2017-12-13 14:54

凯里格种:“金光闪闪”的马尾斗笠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3ng2ibLdibVTv1uOE3iax8PgJw9sts2DJcn1hw2mwAU1EZjCub2pCArfE3IGQL73o8wle5nyJk6bzFw/0?wx_fmt=jpeg在凯里,蜡染衣、刺绣裙、银饰品把水灵灵的苗侗姑娘打扮得楚楚动人。除了穿银,苗侗姑娘还有一个“戴金”的习俗,不过,这里所谓的“金”是指金灿灿的马尾斗笠。凯里湾水镇马尾斗笠是姑娘必备的嫁妆。四百年历史的马尾斗笠已超越了雨具功能而登入室成为工艺美术精品,荣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马尾斗笠早已走出凯里,越州过府,展阅天下。
马尾斗笠产于湾水镇格种村。格种村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东邻桐木村,西界龙场镇,南接米薅村,北连甘田村。格种村有格种、小寨、火星三个自然寨。苗族聚居,共388户1822人。格种村有耕地面积1183.4亩,其中田790亩,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盛产香葱,编织马尾斗笠是格种村群众独持的手工民间技艺,其历史悠久。肇始于元末明初由赣入黔的吴氏先祖,至今已传承十三代。在历史风雨中,马尾斗笠几经沉浮。清咸丰年间,反抗暴政的苗民起义累出层见,苗疆战云密布,苗族同胞惨遭屠戮,制作工艺几近失传。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力促马尾斗笠恢复生产,一项斗笠开始走出凯里,走向黔中乃至中华大地。20世纪80年代,马尾斗笠顺应改革开放之大潮,应时而起,书写出金色斗笠的传奇。马尾斗笠金贵之处就在于它特殊的工艺。马尾斗笠以清水竹篾、马尾、桐油、蛋清为原料。用特别的铁刀将优质水竹划成条,再将破为三层,以长指甲为刀, 将一二层划为细条后,再将细条进一步划为细如发丝的篾条,将这种篾条编成圆形直径为60厘米、圆周为180厘米的上、中、下三层骨架,顶高20厘米,笠面为五方,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有万物精华之喻。收边时留出收刀,以示万物不可满,满则溢之理。斗笠涂为金色,辅以珍贵的马尾,然后日晒一周,色泽金灿。马尾斗笠的工艺与大多数民间工艺一样,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具有传统民俗的隐秘味儿。从原料的选择、加工到出产品的10多个工序,全由手工完成,而且须具祖传高超技艺方能胜任。形状得体、大方美观,粗细结合,内外一体,上下细腻,手感温柔,酷暑遮日,四季辟邪,笠面平整,芳气扑鼻,堂皇华丽,英姿富贵,细观久品,文化正味。给人以“见到马尾斗笠,一身舒适安逸”之美感。原料加工中的各个工序,大都从苗族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出发,赋予一定的文化内容。在凯里,“家家嫁姑娘,马尾斗笠陪嫁妆”已成为新民俗;“划龙舟,赛龙船,没有马尾斗笠不上船”已成为潜规则。在多彩贵州能工巧匠大赛黔东南分赛区马尾斗笠荣膺特等奖。竹,自古名不俗;笠,从来为高格;艺,以巧手而称美。金色的马尾斗笠,为凯里人遮阳避雨,为凯里文化增光添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凯里格种:“金光闪闪”的马尾斗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