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的鼓楼文化
鼓楼是什么?鼓楼是侗族建筑的集中代表,也是黔东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标志。“鼓楼文化”,是以“侗寨鼓楼”为首,含鼓楼、戏楼、花桥(风雨桥)等侗族建筑在内的民俗建筑文化体系。
https://mmbiz.qlogo.cn/mmbiz/ud7b5kMxoRo3jMuS4yTYcBW1oTugyL1cNQFFkpEaI2uyI0bjUsS8qGPXFlxwa4KCoVKhDBIpQPm3htzbKnoSnQ/640?侗寨鼓楼酷似一棵大杉树,村民称为“遮荫树”,可见它来源于自然,是仿生学在建筑文化中的具体运用。侗寨鼓楼与汉族地区的鼓楼不仅造型各异,功能亦不相同,前者既是侗族村民聚众议事的社会活动中心,又是政治、文化活动场所。https://mmbiz.qpic.cn/mmbiz/ud7b5kMxoRo3jMuS4yTYcBW1oTugyL1cN2e58Yke5TPhW7pGn0v8rHcMLuzDiaBHJ4icAz6KscyumrLtXngxda7w/640?侗族村民认为,鼓楼有十大用途:一、聚众议事:遇有大事要事,集体商议决定,人们叫做“起款”。“款众”在“款首”主持下制定“款约”。“款约”通过之后,刻碑勒石,立于鼓楼中。二、击鼓报信:遇有重大事件,登楼击鼓召唤,众人闻声而至。击鼓报信有报警报喜之分,村民可从鼓声得知是警是喜。三、排解纠纷:村民之间发生纠葛,需要众人帮助排解,便聚集在鼓楼里裁决。如有什么人犯了过错,需要当众处理,也在鼓楼里进行。四、对唱大歌:“大歌”是一种“一领众和”的多声部无伴奏民歌,在可以开亲的男女歌队之间对唱,气势磅礴,观者如潮。https://mmbiz.qlogo.cn/mmbiz/ud7b5kMxoRo3jMuS4yTYcBW1oTugyL1cw89iael4SVlCmqDJgzbpEqCFY8IZjJficAdx2aEdj2qk1ubjgFV7Sz5Q/640?五、摆古休息:农事之余,村民聚集在鼓楼里,夏天小憩纳凉,冬天烤火取暖,老人给后生讲述历史故事,传授生产技能,教唱侗歌、侗戏。六、吹笙踩堂:逢年过节,村民在鼓楼坪上或鼓楼里的火塘边,吹芦笙,踩歌堂。七、存放芦笙:在下种以后一段时间里,为了不误农时,将芦笙音孔用棉花塞紧,存放于鼓楼内。八、拾物招领:村民拣到失物,不知失主是谁,便放在鼓楼里,任失者自领。九、悬挂牛角:村民将斗死或老死的“斗牛”的犄角悬挂在鼓楼内,作为村民团结、村寨富有的象征。十、施舍草鞋:为方便过往行人,将草鞋挂于鼓楼柱上,任行者取用。https://mmbiz.qlogo.cn/mmbiz/ud7b5kMxoRo3jMuS4yTYcBW1oTugyL1cVDyNYrrBb3FO2AJNNR9ZpClFRaYfUerw7c8npjYwwT1rxBDAQd1YMw/640?
在贵州300多座侗寨鼓楼中,从江县的“增冲鼓楼”是年代最早、体量最大、工艺最精的一座。此楼建于清初,为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结构,通高20余米,占地100多平方米,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其附近,建有一座风雨桥,也是“增冲鼓楼”的组成部分。大概为了不与鼓楼争主角,心甘情愿当配角,不雕不绘,朴实无华,仅在桥头雕塑吉祥动物作为“保护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