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兒_DnEJ6 发表于 2018-1-20 17:07

“苗族铜鼓舞”历史上的文化传承



铜鼓,是苗族的乐器,也是一个苗族部落的圣物和图腾。铜鼓可能由铜釜演化而来,原为炊具或礼器。明代《蜀中风俗记》中载,婚丧与年节时,当地都要“击铜鼓歌舞”。同时,铜鼓舞与祭祀或巫术(驱病祈福)活动也紧密相关,如宋代史籍上说:“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病不知医,尚跳鬼,数人为群,击鼓鸣钲,跳舞呼号”。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iauiaTOyUmhlSj0dZWLk6wia5GFKwF5aQK9LYxEXFvUmczo5Z7FZ6yL0XicD9iawoiahFpPnTdSThyTwRI7rtPypUKrg/640?wx_fmt=png
掌坳,被称为苗族铜鼓的发源地,居民为吴姓苗族,村寨建于苗岭中一处山坳,以铜鼓和铜鼓舞闻名于世。铜鼓和铜鼓舞是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与发展,铜鼓上积淀着古代农耕民族、沿海渔民的文化创造,也可以探寻在今日民间舞蹈中的遗存。主要在壮、苗、彝、瑶、水、布依等民族中流传,集中在比较偏僻的山区村寨。
铜鼓舞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以铜鼓为主,还配合芦笙、大鼓等乐器作为伴奏,一般都在节日中进行。各民族有自己的特定节日和活动方式,舞蹈的跳法与风格各有特色,他们从不同方面继承了古代铜鼓、铜鼓舞的功能与乐舞习俗,并不断汇入新的文化创造。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iauiaTOyUmhlSj0dZWLk6wia5GFKwF5aQK9mKoPbB3zIOUPbgwdSuSzCdiaylCElK4m4c6aWPVwG82HK5eQNU0j05g/640?wx_fmt=png
铜鼓舞的故事传说

关于铜鼓舞,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掌坳苗寨跳舞的鼓不是铜鼓,而是木鼓,枫香树是掌坳苗寨的神树。据传当年寨上的先祖迁徙到这里的时候,曾经从深山老林里扛回一截长达九尺、合抱粗的枫木。
把它抠通了,两头蒙上牛皮,前后花了49天的时间,将其做成了一个大木鼓。据说,有鼓就有凝聚力,鼓声响起后,雷公山四方八寨的苗族同胞都涌来了,日日夜夜围鼓而舞,祭祀先祖。
当年贵州巡抚张广泗的部下来到掌坳时,闻见苗人击鼓,唯恐苗人作乱,于是便点火焚烧了这面木鼓。悲怆而愤懑的苗族人对祖先的崇拜、对艺术的爱好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当时,贵州的许多民族地区都有了铜鼓,并有了以铜鼓伴奏芦笙舞的习俗。于是,掌坳苗族人便各户出银,购置了铜鼓并跳起了别具风格的铜鼓舞。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iauiaTOyUmhlSj0dZWLk6wia5GFKwF5aQK98vGvxurBFLTpibB1CdQNzPh2q8dDtIbClcT3CFibtYPYZ7fgXic2Xh5ibw/640?wx_fmt=png
掌坳苗寨有两个场地,每到吃新节,铜鼓被请出来。将铜鼓悬挂于铜鼓场上,击鼓人一手执木槌敲击鼓腰,另一手持皮头槌击鼓心,构成一种和谐的音响;一人手提一只回音桶,桶口对着铜鼓口,来回“接音”和“送音”,让鼓点更加深沉浑厚,传得更加悠远。村民们则围成圆圈、踏着鼓点起舞,每一种舞步都有不同的鼓点。
至高潮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喊出“嗨哧哧”之声,气氛极其热烈,其动作主要来源于苗族人的狩猎、农事等日常生活,如骑马、捕鱼、捞虾、捉螃蟹、赶鸭、斗鸡等,最后还要跳送鼓舞,将铜鼓恭敬地送回藏洞中存放。
掌坳苗族从小对铜鼓就不止是一种爱好,更有一种敬畏。铜鼓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老祖宗就和铜鼓在一起。只要有铜鼓,人就不能乱说话、做坏事。只要铜鼓一响,人就有精神,想唱想跳,全身上下都有气力。鼓是掌坳人的信仰,是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iauiaTOyUmhlSj0dZWLk6wia5GFKwF5aQK97GFCfKvlic569p0gsT6zibuJ4SHhBClD62zTBGqKIQqoFa075IGkNJ5g/640?wx_fmt=png
苗族铜鼓舞
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
铜鼓舞中的集体舞是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地喊和激动地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iauiaTOyUmhlSj0dZWLk6wia5GFKwF5aQK9XzH0O8ZIqkB73ydADm134QHXVY3qkyicduIL2qdDd8cWjdbDVLZBkCQ/640?wx_fmt=png
苗族铜鼓舞多在盛大节日,如“吃牯脏”、“苗年”、“芦笙节”活动中表演。铜鼓架设在场地中心,由一名鼓手敲打,另一人持特制木桶置于铜鼓后面,时近时远相配合,以增强乐音效果。舞者人数不限,经常是越百上千,围成几个大圆圈,合着铜鼓的敲击变化互相呼应,表演以日常劳动生活为内容的舞蹈。
苗族铜鼓的敲打方法,一般都有固定的鼓点、读法及呼喊声,由于群众非常熟悉这些鼓点和读法所包含的内容,所以鼓声具有“鼓语”的特点。鼓手执双槌棒击鼓鼓点有专门的读法:“咚”表示右手击鼓心,“嘎”表示左手击鼓边,“的”表示双槌相击。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iauiaTOyUmhlSj0dZWLk6wia5GFKwF5aQK9hjqPxgGBjZibgDwFCM4OOsVpndKVkrjT2ibbe9onnsNhdAOfE4EmB0bg/640?wx_fmt=png
例如“翻高豆”,意为“赶斑鸠”,舞蹈表现农民听说飞来的斑鸠,正在刨出黄豆种啄食,于是骑着马来到田里驱赶斑鸠。舞蹈动作有:在地边赶斑鸠、作抬腿赶、骑着马赶、拍掌转身下蹲甩腰赶斑鸠等4个动作。又如“平冷潘拉冬高冬”,苗语意为“迎客舞”,表现主人以舞蹈欢迎客人的到来。
据说此鼓点是受山林中啄木鸟“笃笃”啄木声的启发而编成的。客人到来时,主人和迎客者在路边两旁,拍手欢舞,迎客人进寨。其他还有表现“获猎归来”、“儿童放鸭”、“捞虾”、“捉蟹”,以及“吃牯脏”中表演的祭祀性“刀舞”等,都有不同的鼓点读法和苗语鼓词。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iauiaTOyUmhlSj0dZWLk6wia5GFKwF5aQK9osrle9rAwBWiboleTgZUmpApRkNtNEAaBlknUbfVksufFfFfWiaCSLhQ/640?wx_fmt=png
1978年,掌坳苗寨被《人民日报》载文誉为“铜鼓舞的故乡”,铜鼓队曾多次被北京、杭州、深圳等地邀请去演出。在2007年7月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荣获原生态类三等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苗族铜鼓舞”历史上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