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下了这块石头就埋下了承诺“苗族埋岩”
苗族人民传统上就有一种叫“埋岩”(也叫“栽岩”,埋岩时将一块长方形的石条埋入泥中,半截露出地面)的公众议事和“立法”活动。
比如“盗窃岩”、“财礼岩”等,实际上就是对盗窃犯罪处理后的备忘碑和商定婚姻财礼数目的纪念碑。
这类似于中原内地在无文字时“悬刑象于象魏”的制度。由于苗族过去没有文字,所以只能立无文字的石头。
2011年5月23日,苗族栽岩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iauiaTOyUmhlTzLn3utO3l4aaiaib4ibcRX5I7cX1U33WPoDsPQJMibj7RoCz1Wy9SwT3vt62wV9FkPIgoBib5UodtcMw/640?wx_fmt=gif
埋岩的作用
埋岩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埋岩是苗族古代社会的一种立法形式。埋岩古规的修改、补充、废止,都是通过埋岩这一古朴、简单、行之有效的形式。
第二,埋岩是苗族社会一切活动的主体形式,埋岩古规是本民族的法典,是苗族人民思想和行动的准则。
第三,埋岩通过集众商量解决有关社会问题或传达有关会议精神等等。现在融水县拱洞、红水等乡的苗族群众还把“开会”叫做“埋岩”。
埋岩是苗族的古规古法,它是苗族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最有特色的部分。
埋岩是无字的法规,但它所传递法律内容却极为丰富,既是近代以前苗族社会文化状况的真实写照,又曾是治理苗族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
埋岩是苗族在无文字的状态下形成的颇具特色的制法形式,这些无字碑与刻有文字的石碑和写在纸上的法律文本具有同样的法律功能。
苗族埋岩古规的内容是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开始它只不过是各氏族内部或在同一地域内的少数氏族与氏族之间结成联盟所缔结的内容简单的合约。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压迫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埋岩古规日益趋于完备并成为维系苗族社会纯正道德,维持地方治安、抵御外侮的手段。
埋岩也是苗族人民为纯正社会道德,维护地方治安,维持生产生活秩序,改革社会制度等通用的一种“决议”、决定“法律”形式。
同时也是解决苗族社会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是苗族头人用来解决和处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手段之一,还是与周边兄弟民族搞好团结、友好往来以及联合起来抵御外侮的有效措施。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iauiaTOyUmhlTzLn3utO3l4aaiaib4ibcRX5I7cX1U33WPoDsPQJMibj7RoCz1Wy9SwT3vt62wV9FkPIgoBib5UodtcMw/640?wx_fmt=gif
埋岩的基本程序
首先,由几个人将一块用作埋岩标志的石块立于“立岩人”讲话的地方。
在岩前用草或木叶铺在地上,上面覆盖着一批碗,碗的数量是根据此次埋岩活动各村寨头人的数目而定。
然后由“立岩人”诵词祭祀。诵词内容有:叙述埋岩的由来,埋岩在各个历史时期对苗族社会的作用,祭祀埋岩创始人及历届已故埋岩头的亡灵。
祭毕,杀猪或宰牛,利用这段时间群众自由交换意见,头人再次商议这次埋岩所要订立的法规。
然后,猪或牛肉煮熟后,把肉和内脏切成小片,将岩前摆放的碗翻起,放入少许内脏,斟酒。由“埋岩头人”当众宣布此次埋岩所形成的法规。
然后由主持人按各村头人名次,点名依次上前领酒。
其后,酒碗领完后,由“埋岩头人”再祭祀一番。其内容有:说明埋岩法规已形成,各村头人已经代表各村寨的群众认领“岩规”,重申岩规要人人遵守,违者必究,并预祝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最后,会议开完,把请来的埋岩创始人及历届埋岩头人的亡灵送回去,祭完后,各村头人领取分好的肉串,即散会。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iauiaTOyUmhlTzLn3utO3l4aaiaib4ibcRX5I7cX1U33WPoDsPQJMibj7RoCz1Wy9SwT3vt62wV9FkPIgoBib5UodtcMw/640?wx_fmt=gif
当晚(路远的次日晚),埋岩管辖区内千家万户以所分得的肉作为埋岩会议精神,向全家人宣布这次埋岩法规的内容,教育家人要遵守法规。
有些人家有人外出了,就将肉做成腊肉,等他们回来时,又取肉来进行教育。
人们一旦吃了这次埋岩所分得的肉,就说明大家已承认了这些法规,因此,人人必须自觉遵守,还要“教子教孙传千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