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线”企业——华联厂的前世今生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g6U1Pmy5HPomKawXCMa6Dk1bOia3wyIKefXHssqWLicDahksewUrkD2gIblBNicvjZUrjLd9GnVB5uWib6kWHUJoOg/640?wx_fmt=gif 凯里有这么一家企业,扎根凯里50多年来,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不忘报效祖国的初心,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这家企业就是贵州振华华联电子有限公司,它的前身是083系统的华联厂。 华联厂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在凯里建立的“大三线”企业之一。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6U1Pmy5HPomKawXCMa6Dk1bOia3wyIKehUAHB8E8UDcIHnYPKK4aenrHoWt5CC0JP7NLhec1AlUbia3moibJBCPg/640?wx_fmt=jpeg 1966年6月,华联厂破土动工,当年建设条件面临极其恶劣的考验,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战,山沟里终于建成一座初具规模的工厂,并于1970年验收投产。 从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壮年走上了几十年奉献国防、献身国防的道路。 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华联人凭着顽强奋斗的精神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研发及生产任务。到1978年,华联厂一举成为贵州省的“学大庆先进单位”。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6U1Pmy5HPomKawXCMa6Dk1bOia3wyIKe90yrGmcjfCRia9nOYeYaCpaXeHfltPs9ywC1Vejk12tMEo67md8slcw/640?wx_fmt=jpeg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1979年,华联厂与其他在凯里的“三线企业”一样,按照部署,开始向“军转民”方向发展。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6U1Pmy5HPomKawXCMa6Dk1bOia3wyIKex3u5zbaJvTyjDkBKwNg8zLmfBBahm8lWvsjrl1PNiapicR6pvzzBVZjg/640?wx_fmt=jpeg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华联厂快速发展、壮大的历史时期。这时,企业从等待国家计划开始向市场找产品转向,从比较单一的军品生产走向军民结合的道路。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6U1Pmy5HPomKawXCMa6Dk1bOia3wyIKelx8dUvhO13Ryg8SsDdAs94IrFJZxEV1KfAGibm5ApvOqK6mdf5cmJLw/640?wx_fmt=jpeg1979年华联厂成功开发了9寸电风扇,畅销全国。同时,开始试制国产收录机机芯。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6U1Pmy5HPomKawXCMa6Dk1bOia3wyIKehiaZeicMcRFTBkXtSCRL5sPNmCr8UJp1xbCSEEFpam38Q91KT4U7aILA/640?wx_fmt=jpeg为了拓宽市场,华联厂探索在国内自主招商引资,联营合作,扩展市场,先后与厦门电子公司合作成立了厦门电子有限公司,为夏华电子股份公司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与宁波和上海合作,分别在两地建立了控股公司和子公司,从事录音机芯生产;与贵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作,建立了专营压铸业的控股公司。从此,企业的视野更加开阔,市场的路子更加宽广。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6U1Pmy5HPomKawXCMa6Dk1bOia3wyIKebNxvPv34eHB1ia0bdSf9DRTn0Sur9R8mSmqRHwH08VkqJPThhtKbFoQ/640?wx_fmt=jpeg 那些年,工厂效益特别好,加班是常态,人们没有“八小时工作”的概念,很多职工的工作场所通常是彻夜通明,而加班唯一的“报酬”是食堂送来两个加餐包子。 1988年,华联厂的销售收入名列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第四名。 几年间,华联厂先后荣获“国家二级企业” “贵州省先进企业”等称号,198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工厂进入十余年的辉煌时期。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6U1Pmy5HPomKawXCMa6Dk1bOia3wyIKeW5TEnENSJQ17hvnESWgchFADeSztI60hUHpl9KicONTKy5OKOwNia85g/640?wx_fmt=jpeg 然而在辉煌过后,企业发展来到瓶颈期。 1998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工厂效益下滑,企业亏损严重,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1400余名在岗职工和近600名离退休职工处于恐慌之中,一些技术人员开始另谋出路。 当时在凯里的部分“三线厂”选择了破产,另一些效益稍好的工厂陆续搬往贵阳。然而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当时的厂领导班子经过反复思量,痛下决心留在原址向市场经济发起挑战!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6U1Pmy5HPomKawXCMa6Dk1bOia3wyIKeEYugvmxC3vmIHVdFTHdxAibYuye78sLeHQYoic0MB9SRgauEVNDibibNOg/640?wx_fmt=jpeg 迷茫过后,企业决定重走军工之路。 他们选择了走浴火中重生的道路,正是这样的一个决定,实现了工厂历史上第二次转折。也让华联厂成为“三线企业”中唯一一家留在凯里并保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6U1Pmy5HPomKawXCMa6Dk1bOia3wyIKergAtJuTTg8TW2jM6WuL6XpBYNoNGbh39B01KZtDl6xPtmTibsibScxYg/640?wx_fmt=jpeg 从2001年开始,华联厂逐步形成了军民用开关、汽车电子、断路器等多点开花的局面。产品市场迅速扩大,产品的科技含量极大提高,成为贵州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8月,华联厂完成公司改制并于2014年初加入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现代企业转变。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6U1Pmy5HPomKawXCMa6Dk1bOia3wyIKeW7RaQuIfkVuUs0qtQiaX4Z4Ojo5eDwZz6ym4CibE6d6kTDvFkrt05j5w/640?wx_fmt=jpeg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g6U1Pmy5HPomKawXCMa6Dk1bOia3wyIKejaozjqDpyWjQXK61v1vDG3Sf5fOY0ib4YTZUpJAwarvWy4vLNrmpqdQ/640?wx_fmt=png 改革开放40年,贵州振华华联电子有限公司经历了从辉煌到落寞再到辉煌的起落,今天又创造新的历史。经过努力,这家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品种最多、系列最全、配套能力最强的专业企业,为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和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黔东南微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