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雷山古寨,发现不一样的山水田园风情
“短裙苗”的“水上粮仓”
( 新桥苗寨 )
新桥人的苗族风情被他们自己创造的“超短苗裙”渲染地独特无比,而奇特的水上建筑也闻名遐迩。新桥原名王家寨,位于县城南边的13公里处,凯榕公路经村旁而过,全村除了几户汉族外,其余都是超短裙苗族,因而被当地人亲切的称为“短裙苗”。短裙苗的服饰也个性鲜明,女子的裙子短得出奇,盖不过膝,仅仅只有7寸长,这种裙子是用近两丈的自织家机靛青布折叠而成,素称百褶裙。配短裙的上衣,一般穿着对襟青布便衣或绣花衣;短裙内还要穿紧身裤,这种裤子的裤脚非常小;腰上栓围腰片,前短后长。新桥男子的服饰也非常帅气,对襟开的青布衣古色古香,扣子为布扣,并且非常紧密,属于世上罕见的衣扣制作方法。遇到需要庆祝的节日,一身新衣裳,外黑内白,衣脚却又略显白衣,十分好看;包头帕为家机靛青布,帕子的两端用花丝线绣就,以彩虹为图案,包扎时还特意把有“须”的一端拖于耳畔。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F7zeibDgr6208RFYiaDQZ0bWbaQ7cBiaxNjL3icb1KmWWL7ms0ZFgicm4mESd9naJC92hYNJK9oIQW9fUjFv9hjnIB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图片说明:每逢节日,短裙苗族的女孩们都会身穿盛装,头戴银花银角,颈套银项圈,腕带银镯,耳佩银环,跳起芦笙铜鼓舞来,玉身翠动,旋转自如,两关膝有节奏地伸曲运动,步法轻盈,花带飘扬,孔雀开屏,锦鸡起舞,所以将其舞蹈称为“锦鸡舞”。碧波涟漪的水面上,一座座木制的小房子为新桥人写意着流转莺啼。新桥苗寨的粮仓是搭建在水塘之上的,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寨子中央下方低洼处,有一口面积两亩多的水塘,水不算很深,塘水面上建有40多个粮仓,排列有序,用青石块垫基脚,六根木柱置于石礅上,仓高约三四米,用横穿枋将六根柱子连起来,再装楼板和壁板,仓内可以贮存很多粮食。需要取用谷物加工时,可以用一架木楼梯攀缘上下,仓顶盖小青瓦或杉木皮,可以避雨防潮。这样说来,“水上粮仓”既可以防虫患鼠吃,又可以防火灾,真是一门绝妙的建筑艺术。
徜徉的天上白云的古韵古香
( 乌东苗寨 ) 乌东苗寨坐落在雷公山西麓的山谷中,离县城20多公里,海拔有1500多米,整座苗寨常年被弥漫的云雾围绕着,仿佛是古时流传的桃源仙境,而乌东人则踩在白云之上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在寨顶的观山亭上,还可以看见矗立在云遮雾绕之中的雷公山顶峰,若是能在夏日的节气赶个早,红日喷薄而出的壮景也不容错过。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F7zeibDgr6208RFYiaDQZ0bWbaQ7cBiaxNjQCkE1ScujgqZ9iapqrNjNiamTI1D5z8JSGCgBfNwhkFKwjkPL5gJUH7g/640?wx_fmt=jpeg&from=appmsg乌东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从雷公山深谷中流下的两条溪流在乌东村合二为一,流经巴拉河而汇入清水江。乌东人说,从左边流来的是公河,从右边流来的是母河,两河汇交于村下,形成一个深绿的小潭。苗女仰阿莎,就在这个冷水潭中出生,仰阿莎长大后,成为了一个婀娜多姿的美人儿。那时天下只有太阳和月亮两个后生,太阳爱上了仰阿莎,拜托乌云去替他说媒,让仰阿莎嫁给他。太阳娶了仰阿莎后,反而不好好真心这来之不易的缘分,常常奔波于天际,让仰阿莎很伤心无比,从而当她看到敦厚温柔的月亮时,就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便与月亮私奔,于是这对金童玉女,便过上了神仙眷侣的日子。这一优美的民间传说从乌东那边传遍了雷山村村寨寨,如今许多人还在传唱着关于仰阿莎的歌曲。再后来,乌东的村民们在两河谷中倚山傍溪,建起了幢幢吊脚木楼,自然古朴的乌东苗寨便由此而来。孕育“芦笙舞之魂”的故乡
( 南猛苗寨 )
南猛苗寨距县城13公里,现属于郎德镇。苗寨为上、中、下三寨组成,房屋依山而建,这些传统形式的吊脚木楼,在丛丛翠竹点缀和高大古枫、香樟的映衬下,显得古朴典雅,走进南猛,一条条幽僻的小道向着天际延伸,日常的寨子,显得格外的幽静。寨外,山峦重叠,巴拉河的河水从南面绕村北去,把沿岸冲刷地晶莹澄沏。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F7zeibDgr6208RFYiaDQZ0bWbaQ7cBiaxNjZbMEbUFBwuYafuroQUQUqV5Nibo9onUIkeXtf0SxkQIfXSxBibI2yZ6w/640?wx_fmt=jpeg&from=appmsg寨中有一座长方形的芦笙堂,向当地人打听后,原来是老一辈芦笙手向新一代传授芦笙吹奏法、跳法及节日芦笙盛会的专用场地。南猛人能歌善舞,尤其擅长高难度的芦笙舞蹈。在这座“芦笙舞之乡”,小孩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习吹芦笙,直到成年,甚至老年六七十岁仍然喜欢芦笙,芦笙的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南猛人的血液之中。每年六月“吃新”开始,到十月过“苗年”之时,南猛苗寨的上空总是回荡着悠扬委婉的芦笙声。尤其是“苗年”时,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芦笙场上跳芦笙舞,一连五、六天,日夜笙歌不绝,周边百里的苗族居民都会赶来观光和学习芦笙吹奏技艺。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F7zeibDgr6208RFYiaDQZ0bWbaQ7cBiaxNjZVEfgQc4xBnicoZ47uX850YWxd7ickH5BdXib8b3ciazKM8THAC9nCllT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图片说明:南猛的芦笙曲调有50多种,常跳的芦笙舞跳法有30多种。这些曲调和舞姿形式,都来之于现实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南猛人还打破了女子不吹芦笙的旧习,年轻的姑娘们也拿起了芦笙,创造出了不同的芦笙舞曲,跳出了别致的女子芦笙舞。
银饰的传承与洗礼
( 控拜苗寨 )苗家姑娘最爱银饰,银饰离不开苗家女。那熠熠生辉的银饰,曾使参加苗族节日盛会的人们为之倾倒,久久陶醉于这银花璀璨的苗寨。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F7zeibDgr6208RFYiaDQZ0bWbaQ7cBiaxNjPDqicGk6fVKbxuibLVr7M191lGjsEu2Y37hzSJXqrsdUhKjHOfgcueQ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控拜苗寨与凯里市三棵树镇及台江县排羊乡相毗连,远远望去,控拜就隐匿在轻薄的云雾之中,青瓦建盖的成群吊脚楼尤其显得愈发别致。这里的苗族住户中,有一半以上擅长银饰手工加工工艺。银饰工艺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以老带小、亲朋互教,父子相承,代代相传。银匠带着徒弟终年在外从事银饰加工,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制作银饰图案也非常丰富,有蝴蝶探花、百鸟朝凤、游鱼戏水以及松、竹、梅、兰等名花奇卉。 到控拜“银匠村”除了欣赏其绝妙的银饰工艺外,还有“送扁富歌场”可以去游阅一翻。送扁富位于控拜背后的山腰之上,每逢农历6月“吃新节”,年轻的男女们都汇集在这里,游方对歌,寻觅伴侣,别有一番情趣,而老年人则在此斗鸟,鼎盛之时可以达到上万人。
乘凉而居,赏万木争荣之景
( 格头苗寨 )
格头苗寨,是藏在雷公山深山之中的一个村寨,算起来,格头人定居在这里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狭窄的格头寨,不仅四面环山,还地处在大峡谷之中。格头的村边以至上下约十里的大峡谷中的两边坡都是密密匝匝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秃杉林,即使在田边地角,也挺立着极大的秃杉树,伟岸傲立,英姿飒爽。在寨子中,吹来的微风都是一阵清凉,我想,夏季在这里居住,一定惬意无比。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F7zeibDgr6208RFYiaDQZ0bWbaQ7cBiaxNjeXQBK3QDicCfImIwXHQlbwurOblBlZzLrGOvoBBAcQAoZpd3UicBDpz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格头苗寨的由来,与秃杉紧密关联,故事优美动人,当地苗话叫“甘丢”,意思是在树下搭棚而居。在一百多年前,村里长着一棵约千年树龄的特大秃杉王,树的四方长着茂密的枝丫自然下垂,能把半个村子遮盖住。可惜,这棵稀有的秃杉,早于百年前倒下,直至今日根迹还可以看见。 我想,正是这棵秃山王,庇佑着世世代代的格头人,让他们在此安居乐业。
铜鼓敲打出的深深乡愁
( 掌坳苗寨 )倘若到了掌坳,还能在晴雨交接的天气里看见美丽的彩虹。每当逢年过节,寨子里都会举行跳铜鼓舞活动,邻近村寨苗族也会来此与掌坳人一起击鼓狂舞欢歌。在这里,铜鼓舞已成为例定的活动。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F7zeibDgr6208RFYiaDQZ0bWbaQ7cBiaxNjC3rEvReJc5K4EuTmicibI3ojFPgZ8oXYK0zLqaAiaQPvQhaoXYET1krgg/640?wx_fmt=jpeg&from=appmsg相传,掌坳有一个叫翁耶连的老祖公提出倡议,让寨民在一年一度的苗年节之际,为了祭祀天地祖先与欢度节日,在山上砍来一株大树,费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制作成一个九抱粗、九尺长,取九九八十一之数的大木鼓。用木槌敲击,发出浑厚洪亮的声音,后人又接着研究提高拼成拍节,村人集中在寨内大坪坝上随着鼓声的节奏,翩翩起舞。舞姿粗犷激越,步伐豪爽奔放,跳转结合,刚柔相济,独具一格。随着时代的发展,木鼓随之被铜鼓替代,掌坳人把这项艺术传承了下去,掌坳便因“铜鼓舞村”而著名。 图片说明: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掌坳用的是铜鼓,原来的木鼓就只存放在山中“藏鼓洞”里专作祭祀品了。铜鼓上刻画的纹路是根据苗家图腾来描绘的,看起来非常古朴典致。随着掌坳人击打铜鼓的频率,铜鼓的鼓面上不断迸发着激情与力量。文/周抒予图/雷山县委宣传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