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8688 发表于 2015-11-8 08:23

黔东南的鼓楼花桥文化

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23:28 编辑 <br /><br />侗族鼓楼来源与侗族的“堂卡”、“堂瓦”,即与侗族“卡房”有直接的承袭关系。侗语中“堂”是大伙人的意思,“瓦”是说话的意思。“堂瓦”直译就是“众人说话的地方”。在侗寨凡是决定与全寨利益相关的重大事宜,都必须经过全寨人的共同商议才能决断。因此寨子内就需要有一个容纳众人议事的地方,“堂卡”(卡房)就这样产生了。最早的卡房是方形的单层木屋,四角由四根木柱支撑,四周有墙板,房内有四条长凳,中间有一个火塘。今天人们看到的鼓楼的底层实际上还保持着“堂卡”的原始形式。

风雨桥又称花桥。因为在桥上可以避风雨,故叫它风雨桥。桥花俏好看,有彩绘,故称之为花桥。明代《赤雅》中将鼓楼称之为“罗汉楼”。所谓“罗汉楼”即是从功能上看当时的鼓楼有起着男女青年活动交往场所的作用。“罗汉”之意是侗语青年男子。清代《黔记》中称之为“聚堂”。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黔东南的鼓楼花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