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兒_DnEJ6 发表于 2016-1-8 14:29

电商之殇:传统企业无法言语的痛

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2 04:32 编辑 <br /><br />外部电商的天花板——商品经济的陷阱社会分工精细化促进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是商品提升的核心动力,代表商品中所包含的无差别劳动力在下降,商品价值在下降,价格自然下降,产量增加,产品出现过剩,在现代信息发达、规模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商品的同质日趋严重,厂商们为了争夺市场,进行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最终陷入了生产力提升、价格下降的窘境,企业未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利好,一直处于生死边缘生存。
为了进行差异化竞争,企业往往选择商品+服务的打包销售,商品是载体,服务才是核心,正像IBM宣称的那样“IBM即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向服务靠近,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销售商品。
一个电商项目诞生之初,几个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是否标品,是否方便运输,是否售后复杂,对于非标品、难运输、售后复杂的商品电商自然打上不合适电商的标志,然后我们看到电商非常高效地运行着,因为是标品,顾客的信任,直接可在线上达成交易,因为方便运输,借助第三方物流直接送达,加上少售后,不用怎么费心,电商把最好的肉吃了,线下渠道去啃难啃的骨头,一切看上去非常完善,然而,从淘宝的假货与企业做了一年电商,销量很好,但利润却很低等一系列现象告诉我们,外部电子商务己开始掉入商品经济的陷阱,为录求突破,必须与服务很好结合起来(电商的快速发展因为其高效正在蚕食线下渠道,待线上线下平衡时,电商天花板立现)。
企业自有电商
企业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开设自有的网店进行销售,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随着电商的发展,线上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商的流量是越来越贵,不断的活动促销,不停的广告投入,电商己过了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稍大些的品牌商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第三方电商虽好,但终究不属于自己,就像当初的国美、苏宁一样,强大的谈判能力,高额的入场费用让各品牌商们望而却步,从而培养自身的线下零售渠道,从格力与苏宁谈崩,自开旗舰店的做法可见一斑。而如今,狼又来了,品牌商开始了电商渠道对抗的道路,自建电商平台。
但反观传统企业自有电商平台建设,经几年实践,自有电商运营好的几乎没有,大家纷纷在怀疑这条路的可行性,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流量,自有电商平台缺少流量,推广极为困难;二是对自有线下渠道的冲击,无法利用现有服务体系。综合这两个原因,自有电商的路渐渐被遗落在角落,任凭外部电商被第三方平台流量霸权的侵蚀。
线上线下融合
外部电商发展遇到瓶颈,企业自有电商又无法发展起来,电商具有自身快速连接,优势,但目前社会上的行业的服务力量还是在传统企业所多年扶植的渠道中,电商为了破除瓶颈,可选择往线下发展,如天猫,小米在干倒实体店后,自己又开始在线下开实体店进行服务一样,但这种做法成本相对较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对而言,传统企业在这方面更具有优势,电商缺服务,传统企业缺少电商的快速聚集流量的能力,相互的结合是一条很理想的道路。
然而,却遇到了服务标准化问题,线上的交易对线下的服务不能进行清晰的结算,以往交易方与服务方为同一家,为了促成交易达成,商家往往愿意付出额外的服务,但线上线下的交易与服务的错开,致使线下服务意愿不高,且结算困难。
能否促进线上线下融合,问题在于服务是否也可标准化,服务的标准化程序极大影响了线上线下对接的可能性。那么厂商就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将服务从传统渠道中剥离,二是服务标准化。
服务标准化
许多品牌商都看到了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必然的趋势,也梦想有一天,无论客户在那个渠道买到商品都能获得同样的服务,因此进行了懈的努力与尝试,试图让自有渠道中的分销商利用自有的服务能力对线上订单进行服务,如在大型家电,线上交易,线下送装的做法,然而却忽略了线上渠道本就是线下渠道竞争对手的一面,线下分销商天然对线上订单产生低触,另一方面,之前的服务都是与商品的交易打包一起的,从没有对服务进行个市场定价,线上与线下在服务结算上很难达成一致,似乎线上线下的融合己走进了死胡同。
然后,我们退一步看待服务的问题,在商品经济时代,品牌商自建渠道,进行商品的分销,当人们开始重视服务的时候,渠道中自动的产生了服务的力量,即服务诞生于渠道,但并不代表服务就是渠道的一部分,它就像渠道的儿子,终有一天要长大,要独立生存。线上线下是否能够有效融合,关键在于服务,一是从渠道中脱离,二是标准化。
让服务脱离渠道,在市场中流动起来,促进服务的标准化,否则,全渠道融合,自有电商发展的目标就会一直像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


hh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商之殇:传统企业无法言语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