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能不能回到小时候过年……
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10:14 编辑 <br /><br />2015年已经告别,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年味儿渐渐浓起来,遇到熟人朋友见面打招呼,总不忘问一声过年回家吗?我明白,所说的回家,是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那个老家。有了小家不算家,只要父母健在,那个生你养你的家才是你的归宿,才是回家过年的终点站。所以,无论你年龄有多大,身边的儿女有多少,都会习惯而幸福地说:“春节,我要回家过年”。过去,农民生活很苦,一年难得吃几次肉。回想起小时候家里杀年猪、吃杀猪饭、灌香肠的情景,真的特别怀念!一来庆祝新年,补偿一年付出的劳动;二来招待亲朋好友,感谢过去一年的帮助;三来可以腌成腊肉,改善新一年的生活。
穿新衣是个古老的习俗,到新年开始的时候,就要万象更新,从里到外都有一种新的气象,衣服就很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庆贺。这个穿新衣还是辟邪的,它是驱邪降吉祥这样一个寓意在里边。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到这个新年的时候,他都得在过年穿新衣。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曾经,年味儿就是贴春联
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以此增加过年红红火火的气氛。 春联,也叫对联、门对、门贴。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瓜子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两个降鬼大神的名字,用来驱鬼辟邪。
过年年货的演变史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史的缩影。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攥着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应站门口通宵排“长龙”抢购年货的场面,曾是春节前的一道景观。如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商品物资极大丰富,年货的品种增多了,年货的结构变化了,年货的档次也提高了。
曾经,年味儿就是吃年夜饭年夜饭也称“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除夕当天无论相隔多远,工作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曾经,年味儿就是放鞭炮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渴求安泰。火药发明后,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汉族
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燃放时热闹非凡,也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曾经,年味儿就是难得的玩具小时候,每个骚年都渴望有一把“枪”,觉得拥有一把“枪”那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再拗一个造“古惑仔”的造型,简直帅到没朋友。以前过年,一进入腊月,全家人即开始缝新衣、办年货、大扫除、贴春联……春节期间,还要、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现如今
过年为了预防“节日病”,过年少吃肉
拜年红包得靠抢
有美食推荐的朋友请联系我们哦!欢迎转载!好消息:为响应国家互联网+战略行动计划,黔东南美食隆重推出“智能点餐系统”,极大方便市民们的智能就餐,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黔东南美食”享受就餐新时尚。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