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发表于 2016-4-4 15:10

苗族节日文化中的龙

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22:47 编辑 <br /><br />苗族村民,尤其是青年男女,每逢过节,要穿盛装,他们叫做“亮家当”。苗族盛装上的龙文化,特别有趣。苗族妇女利用平绣、皱绣、破绣、辫绣、轴绣、锁绣、结籽绣、盘绦绣等多种手法,刺绣牛龙、猪龙、羊龙、象龙、蚕龙、鱼龙等,据称多达几十种。
在苗族村民心目中,每种“龙”,都有其特殊用途。人有什么需要,就有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龙”出现。比如,要吃饭,有牛龙;要吃肉,有猪龙、羊龙;要力量,有象龙;要穿衣,有蚕龙等等。实从未迷路,只是有人孤独。
郎德上寨是至今仍然保留“以十月为岁首”古代纪年法的少数苗寨之一。秋收过后,五谷入仓,即过“苗年”。在12天节日活动中,相当于大年初一的“龙日”,活动格外精彩。是日凌晨,鸡叫过后,男人起床,杀鸡做饭,举行祭祀。
姑娘及年轻媳妇起床后,立即爬上楼梯梳“新年头”,并用龙头形的银簪子,将仿古发型固定好。她们认为,梳理了“新年头”,插上了“龙头簪”,头发长得快,便于安插刻有“二龙抢宝”图案的“牛角形银冠”。“龙日”上午,不能泼水,不能扫地,否则怕得罪龙王、财喜外流。食品特别丰盛,吃法也很特殊。其中鲤鱼必不可少。鱼在苗族同胞眼中,不是“年年有余”之意,而是“龙王即祖先喜欢吃鱼”。他们甚至认为,鱼也是一种“龙”。以“龙”供奉祖先,祈求祖先管好水利,祈求丰收。
?

Ψ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苗族节日文化中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