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丨一个土耳其人的黔东南
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22:34 编辑 <br /><br />“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务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丨安莫然「守艺中华·风物之旅」外籍记者来自黑海边的土耳其
黔东南之行的短短几天后,我的一个朋友问我:“此行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我回答到:“我重新找到了我农村的根。”
在《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一位到访忽必烈可汗所在国家的外国旅者这样说到,人是从一个隐蔽的城市出发。对我而言,这个隐蔽的城市就是黑海的山村。
在贵州村庄我的所见都让我想起我父辈们的农村,人们淳朴、好客、慷慨……最后我总结出一点:
世界上的城里人可能各有不同,但农民却是一样的。
不仅仅是村民,黔东南村庄的布局也和黑海周围的农村如出一辙。如果你想去黑海的村庄你必须跨越崇山峻岭、溪水淙淙,也是一样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黑海周围的很多村庄都建在了小溪边,村子的下面是清澈的溪水,村子的上面是蔚蓝的天空,村子的周围是紧凑的祖坟,黑海的村民也如同苗家人一样生活在山里。
我看到了侗族村落的鼓楼,一座古老的木制建筑,鼓楼的功能就如同黑海村子的清真寺,无论是清真寺还是鼓楼都不仅仅是礼拜或者祈祷的场所,而是一座村庄的中心,也是村民们在特殊的日子里聚集到一起的地方。
很多时候外国人从外部视角观察得出的评价往往是肤浅的,而我在贵州度过的一个星期,让我有机会能近距离拜访农家,他们大方地敞开大门欢迎我们,我们同桌吃饭,一起喝酒畅聊。
正如苗族和侗族的服饰一样,他们的房屋和村庄也是一个类型,侗族的桥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每个侗族村庄都有很多桥,他们叫它“风雨桥”,木制的桥大部分建于清代,我见过的最美丽的桥就是回龙桥,全木制桥跨贯城河。
希望意大利的朋友不要见怪,与意大利的桥相比,中国的古桥更加精美,尤其是木制桥在历经了几百年风雨后仍然屹立不倒(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代,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也有一座类似的桥,叫维琪奥桥,不过却是700年以后建的了)。
路过河边时我看到了很多妇人在河边洗衣服,我径直向村里走去,这里没有太多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当然还有大黄狗汪汪地叫。年轻人基本上都到大城市打工或者读书去了。
由于我到访的村庄大部分都是自然保护区,所以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很惬意,道路很整齐、供电没有任何问题、基础社会还算健全。
在每个家庭的旁边都有一个粮仓,粮仓下是棺材,每个家庭都自己守护自己逝去的先人。
村里的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上了红色的对联,这个习俗在大城市也经常可见,但是这里的人们还会在门上放置镜子,这就像土耳其的蓝眼睛可以驱邪除恶,据说汉族人也有这种习俗。
一进屋就能看到一个木柜,柜子里有佛像和香火,在特别的日子里人们点上蜡烛来纪念逝去的亲人。在柜子旁边的墙上挂了家里长者的黑白相片,好像他们在这里俯看他们的后辈人。侗族人和苗族人人家的墙上都挂满了照片,照片是散落在各地的家人拍的。
土耳其有一首著名的诗:
“远处有一座村,我们即使没去,我们即使没看,那座村,也是我们的村。”
我们离开贵州的时候,我许下了诺言,一定要在此生再去这个我遗忘了的村。
- END -
本文资料源自,「守艺中华·风物之旅」采写活动。
原文作者及摄影丨安莫然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