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发表于 2016-5-17 15:32

清代凯里诗人——孙录

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22:33 编辑 <br /><br />黔东南开化较晚,虽然少数民族文化独特丰厚,但在封建社会这里不过是化外之地,羁縻之州。生息于斯的苗侗先民也被封建王朝视为不堪教化的蛮夷之族,历来就是统治者们压榨的对象,遇有抗争,即进行残酷疯狂的镇压,并且趁机将其归纳朝廷的版图。这里虽然山美水美,但缺乏名家大儒的推介,因此历朝以来并没有机会吸引更多游历者的到来。
   这种尴尬的局面到了明清以后有了些许改变,特别是在清平(现凯里炉山)大儒孙应鳌名气的影响之下,凯里这片土地竟然吸引了包括心学大师王阳明等在内的名家造访,这不能不说是边城凯里的莫大荣幸。清代以后,更多的诗人造访这里,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作。虽然在名气上他们远远不如王阳明、孙应鳌等人,但作为从这个穷乡僻壤走出去的文化人,他们能寄情于故乡凯里这方荒夷的土地,已属难能可贵。孙录就是其中的一位。    孙录字子长,凯里人,是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庚辰科进士,官至刑部郎中(相当于现在司法部副部长),主持续修了《清平县志》,并著有《龙岩草》一书。
?(黔阳第一山——凯里香炉山)
其一:香炉峰(节选)惜哉此名胜,置之不得所。若便列中原,方岳难为伍!    香炉山因其山形酷似香炉而得名,位于凯里市西13公里处,苗语名“波别纠”,意为砥柱之山。清《清平县志》载:香炉山“状如香炉,岩石危峭,早晚云雾千态万状,莫可端倪”,“山四面壁立,只一线通,若塞之,虽攀藤附葛不能上,其绝顶处俯瞰群山直儿孙等,土人云‘八万兵马围半边’。”清李宗昉《黔志》中说:香炉山“形如磨盘,盘之下壁立四围,坚若金城。盘之隅平衍千顷,稳称巢穴。而盘之上则突兀盘旋,可望而不可登。”又有清爱必达《黔南识略》所载:香炉山“壁立千仞,延袤三十余里,众山环列,若戈铤相向。”足见其险峻雄伟。    在这首诗中,诗人深深地替香炉山拔地而起突兀屹立在乏人赏识的苗乡崇山峻岭中而遗憾。他需要表达的意图很明显,如若此山能稍作位移,放置在名山遍列的中原地区,即使是与三山五岳相比,那也是毫不逊色的。那种替香炉山生不得所的扼腕之情溢于言表。
其二:和大风洞壁间原韵胜地别多年,向被微名误。春日偶经过,欣欣寻故步。石径水流清,依旧苍苔护。携屐惯登临,坦然忘恐怖。萋萋望不迷,总是家乡树。    大风洞位于凯里市大风洞乡驻地西南面湘黔公路旁,旧时为“清平十景”之一。明万历《清平县志》载:“风洞,云林城北十五里,即云溪洞。洞外云林如画,游人题咏甚多。”在多风季节,空山幽谷中的气流自后洞压入前洞,犹如巨人吹奏的巨型喇叭,其呼啸之声高亢洪亮,故名。洞中有一条清溪涓涓流出,暑天晨雾袅袅,寒日岚霭腾腾,有如云中碧涛,故又有一极富诗意的名字称为“云溪洞”。孙应鳌就曾以《云溪洞》为题写诗一首:“云霞铺洞满,松林照岩幽。迟暮歌空谷,旷然怀远游。”    单从诗歌的主旨意境和遣词造句上看,孙录的诗显然无法与大儒孙应鳌的相比,但孙录诗显得更具情趣和生活气息。我们可以试着还原他写作这首诗前游览大风洞的情景。    春日的午后,他不经意间又来到多年前游览过的大风洞,心中暗想:“这里我该是多久没有来过了呀,人们往往以名取物,以为大风洞这个名字太俗就以为没有什么看头,这实在是种误会。”他沿着多年以前游览的路径踽踽独行,不时欣赏着路边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清凉的流水漫过石板路,使得路的两侧潮湿不已,长满了青翠的苔藓,说不定头顶上的崖壁上还滴滴嗒嗒地滴落着水滴,此起彼伏,叮咚作响。他脱下鞋子,小心翼翼地向洞里探步走去,由于景色实在是太迷人了,加上从洞里吹出的凉爽的清风,恐惧之感早已消失无踪了。他坐在洞中石头上往外面望去,满眼绿色,一派生机,不禁心生感慨:不管走到哪里,到底还是家乡的树绿得纯粹啊。    一种对家乡风物的热爱之情在孙录的这首诗里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三:老鸦山匹马冲寒去,年衰路更难。四围皆宿雾,一望尽峦山。跋涉千峰上,逶迤万壑间。时逢梅馥处,聊以慰心颜!    老鸦山又名乌鸦坡,因森林密布,古木参天,千峰万壑,历为乌鸦栖息之山而得名。位于凯里市与雷山县交界周围的够末也、养渣山、牛角坡、末冬坡、乌轰朗等诸山,东起平乐、开怀,西至鸭塘,南起舟溪镇的里禾、鸭塘镇的高泉村,北至舟溪与雷山县交界线。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山峰入云,雾缠深谷,“冈峦绵亘二十里”,地势十分险要。正因为如此,这里经常成为苗民起义的根据地。清雍正年间,苗族义军曾以此为据点与清军周旋一年有余;咸同年间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义军亦以此为营与清军周旋,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    孙录此诗当是其晚年的作品。诗人单人匹马路过老鸦山,原本就是冬天——“冲寒去”,自己又已是迟暮老人——“年衰”,加之山势险峻,这就使得前进更为困难。这里的山势到底如何呢?放眼望去,群山连绵,千峰竞立,万壑纵横,团团云雾围绕在身前马后,那种如履薄冰的心悸感觉油然而生。好在路边恰巧飘来阵阵梅花的暗香,这才使得紧张的心绪得以暂时的放松和缓解。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老鸦山险峻的山势以及人到暮年之后的那种遇险胆寒的衰老心态,全然没有了游览香炉山之后的那种“若遍列中原,五岳难为伍”的豪情壮志了。(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代凯里诗人——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