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侗乡有“八怪”,怪在哪里?
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22:33 编辑 <br /><br />黎平,以古朴神秘的侗族文化著称,以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见长,以天籁的侗族大歌面世。世人对于黎平的认知似乎仅仅局限于上述内容。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味道,这些独特的味道就好比一本传世巨著,需要慢慢品味方能体味出其中经典。走进侗寨,你会发现每个寨子都会有高低不同、风格各异的各式鼓楼,但苗寨、瑶寨或汉寨等却遍寻不着,是否觉得奇怪了?其实这就是鼓楼对于侗寨的意义。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是侗寨就必定会有鼓楼。从侗寨开疆之日起,侗家人就在寨中风水最好的地方建鼓楼,护佑一方平安、凝聚全族的向心力。随着房族的增加,鼓楼也相应增加,至今为止,鼓楼最多的属黎平“肇兴鼓楼群”,有五座之多。而鼓楼最早样式也在黎平岩洞镇述洞村,两者都被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名录。鼓楼是侗寨房族集体活动的中心,寨中重要事务在此商议;重大节庆活动及春节期间最为隆重的祭萨活动都在此举行;是侗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是老人们聊天、下棋、冬天聚集烤火的场地。鼓楼对于侗寨意义重大。
徘徊于侗寨的花桥(风雨桥)下,你会惊奇的发现,花桥居然被侗家人装饰成了一副完美的艺术作品。桥上重檐翘角、顶部和翘角飞檐上雕饰有龙、凤、飞鸟、葫芦串、仙鹤等图腾物,而桥廊上方又画有集民族文化大成的彩绘壁画,壁画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侗族神话故事、祖先传说、风俗节日,以及侗族人民日常劳作场景等。整座花桥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艺术韵味十足,是侗家墨师和画师们精心搭建和雕刻出的杰作,也充分体现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走进侗寨,随处都会听见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的侗族大歌。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一人领,众人合的合唱音乐,如蝉鸣,如鸟叫,声音若溪水流淌,旋律宛如天籁之音,让人迷醉。侗族没有文字,侗家人就用自己的歌声来传唱侗族的历史文化。“饭养身、歌养心”是侗家人的生活写照,是他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而且侗歌的种类很多,曲调多样,如贵宾进寨时,有表达侗族人欢迎贵宾的拦路歌;吃饭、喝酒时,有侗家人表达热情好客的敬酒歌;谈情说爱时,有试探及表达哝哝爱意的情歌;教育子女时,有警世育人的古歌;节庆时,又有欢乐而气势磅礴的大歌。总之,在侗寨,行歌夜,月堂里,迎宾送客、吃饭喝酒,歌声无时不有;鼓楼下,花桥边,田野间,山地头,歌声无处不在。
贵宾来了却要拦在寨门外,你说怪是不怪?其实,这正是我们侗家人热情好客的表现。每逢重大节日、两寨之间男女婚嫁、各种相互庆贺及有贵宾来时,会有盛装的姑娘、小伙子们到寨门外设下重重路障,唱拦路歌、摆拦路酒,将客人“拒”在寨门口。只有客人对上拦路歌、喝了拦路酒,或燃起鞭炮表示对主人的敬意后,才会撤下路障,迎客进寨。客人离去时,又会备办礼物,来到寨门口,拦路唱歌表示挽留,主客对唱,依依惜别。进门要唱歌,出门要唱歌,喝酒也要唱歌,所以,侗家人常说:“不会唱歌难做客。”而寨门,就成了一个寨子的门户,好客的侗乡人特意把贵宾“拒”在寨门外来表达他们的诚意和友好,展示侗寨的和谐与热情。
“侗不离酸”、“无酸不成菜”是侗家人的饮食习惯。酸食已经成为侗家人不可或缺的食品。制酸技术之精湛、品种之多,早已名声在外,酸制品既有鸡鸭鱼肉,又有蔬菜果品。其中以腌鱼、腌肉为酸食的精品,是侗家人待客必备的美味佳肴。所以喜欢吃酸食的朋友,到咱们侗寨,不仅可以一饱眼福,又可一饱口福。
侗家人喜食油茶,每天早上必食油茶,或家来贵宾,必以油茶待客。吃油茶时,主人经常不放筷子或只放一支筷子,很是奇怪?其实这是侗家人的习俗,放一根筷子代表“一心一意”。油茶,三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茶油、米花和茶汤。油茶的好坏,在于米花的酥脆、茶汤的浓淡及各种佐料的多少与搭配。一道好的油茶,茶香清新、味道浓郁,香脆可口并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
老太就是侗族的女神—“萨岁”,萨,侗音,祖母的意思。萨岁是侗族抗敌殉难的民族英雄,侗族视萨岁为保护神和战神。侗族社区,村村寨寨都设置有萨坛,不准闲人随便进入萨坛。在逢年过节或专门祭祀之日就会出现“村村寨寨祭老太”盛大景观,大年初一、初二在所有侗寨都可欣赏到这一大“奇事”。尤其以龙额六甲祭萨最为隆重。
侗寨“偷亲”习俗传承至今,不偷,就意味着对舅家不尊重,所以娶新娘必须在夜深人静时悄悄进行。侗族“偷亲”最集中的是春节。从大年除夕之夜开始,由新郎或媒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新娘带回新郎家,然后在大年初三至初八这一期间举行隆重的婚礼。婚礼过后,新娘回到娘家,不住夫家,只是逢年过节或农忙时才到夫家做客或帮忙。直到有了身孕,才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半夜里放鞭炮庆贺的侗家越多,说明“偷亲”成功的人家就越多。 龙再谋 杨祖华
www.kailiren.net 虍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