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柳江—穿行在神山圣水之间
2016-06-27 秀美黔东南http://mmbiz.qpic.cn/mmbiz/ziadDDQxbCJFuMz4TZ1AkJOPm18bPrX6B0r8roibPucXCyl51gfAYcMtK86S33BcoK3RONq4Om7ZEVBwukdiaGg6A/0? 辉煌六十年 秀美黔东南
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
庆祝活动 还有26天http://mmbiz.qpic.cn/mmbiz/ziadDDQxbCJFuMz4TZ1AkJOPm18bPrX6ByahjW3LgRouibLKqDWzoDCO6CUzRnLl60gtoib7UbibwLsUZKaWJicEic5A/0?
都柳江—穿行在神山圣水之间
作者/ 张晓松http://mmbiz.qpic.cn/mmbiz/7hDib7KwVnibZe2iaE3ZqUowCapcb2OyBcguibOeAfejtLnMGUJQ6EzeSkiaDtXR3dYMkO2qlNQwaLtq4BXbPu3YmTw/640?wx_fmt=jpeg美丽的都柳江 摄影/种明杰我们怀着一份尊崇来到这个山地,仿佛再一次回到自己的家园。1992 年,黔东南与西藏一并被列入亚洲仅有的两个“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旅游最高圣地之后,黔东南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认的18 个“人与自然保护圈”之一。都柳江夹峙在雷公山和月亮山之间。横跨黔南、黔东南两个行政区域,这里曾是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海浸历史。在五陵旋回运动和喜玛拉雅造山运动之后,特提斯海神秘消失,喜马拉雅渐渐隆起,都柳江流域成为它最边缘的地带。在她的南部,是著名的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也是地球同纬度上惟一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在神山圣地之间,山地之精华浸润到土地中,汇成无数条溪流,悄然汇入都柳江。从黔南的三都县起步时还很瘦弱,在她缓缓流到榕江,与来自雷公山的两大支流——寨蒿河和平永河汇合时,都柳江恢弘的身体才开始形成。然后她转身向南,经从江入广西,进入珠江水系的下游,一路奔向大海。都柳江是一条纽带,连接起几个民族文化圈:在她的东南部是黎平、榕江和从江为中心的侗族文化区圈;在她的北面,是以雷公山为标志的苗族文化圈;在她的南面,是水族文化圈;水族文化圈的外缘又连接着布依族文化圈。而瑶族作为以“赶山吃饭”采集狩猎为主的民族,则在山脊上不断迁徙,错落点缀在上面几个文化圈中。于是,都柳江流域便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空间,一个自然与人和谐交往的区域,今天这样的文化风景在世界上已经不多了。在历史上中原与边地的冲突与碰撞之后,各种文化开始在这里默默交融。随大军溯江而上的商队把外地文化带了进来。明清以来,都柳江流域开始了繁忙的木材交易。在生意发达的时候,木材铺满了江面,江面上只见木材不见江水。榕江古城的建成,就是得力于木材的繁运。在榕江古州,商人们修建了各地会馆,每个会馆都有直通江边的码头,方便货物的装卸与搬运。往来的客商带来了中原和江南各地的文化,于是都柳江又成了文化迁徙与搬运的河流。虽然,沿江两岸的人们仍生活在各自的传统中,却已经悄悄潜入了许多外来的生活方式。明末清初,都柳江成为文化汇聚之河。在苗、瑶、侗、水四大民族文化中,又镶嵌了颇具中原和江南各地色彩的多元化的汉族文化。苗族和瑶族以山地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侗族和水族与水相伴。汉文化溯都柳江而上,在山间坝子上星星点点地分布,各种文化汇聚一处,相互交融,彼此相适,渐渐成就出一个自然和谐的多元文化格局。山里的岁月随着都柳江水静静流逝,今天的都柳江依然安静。持守着自己的传统,和自己的生存方式。任由世事变迁,当地人民仍保持着耕田以自食、伐木以建房、纺织以制衣,上山可以采集狩猎、下河可以捕鱼捞虾的生活方式,仍维系着家族、宗族、支系、族群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信仰。今天,贵阳至广州的高铁每日从这里穿行而过,而山里的日子仍然保持着千年以来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随四时而动……http://mmbiz.qpic.cn/mmbiz/7hDib7KwVnibZe2iaE3ZqUowCapcb2OyBcgqFsG0YJKONlibA76tATfJYPRMseZbRzHWhR4wzzc7012XczD78JeDRA/0?wx_fmt=gif八蒙故事与神秘水书水族是中国56 个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他们集中聚居在贵州省黔南自治州的三都县,因此三都县就成为中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老辈人说,水族祖先是百越中的骆越人,后来被迫迁徙,在广西南宁附近的“岜虽山”居住了一些日子后,祖先带领子孙沿着都柳江的支流——龙江来到三都一带,在这里建了寨子,繁衍子孙。八蒙水寨座落在都柳江畔,从月亮山流出来的八蒙河在此与它交汇。八蒙的水书先生潘金四说,他们的祖先是这一支的幺房,当他们的祖先来到八蒙时,见这里背倚大山,面向溪河,有山有水又可开田,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就在这里安下了寨子。几百年过去,八蒙发展成为一个有90 余户人家近500 人的村落。水书是水家远祖传下来的秘籍,水族婚嫁、丧葬、出行、动土、生产、祭祀……事无巨细必要从水书,看卦象,以求驱魔避鬼、禳灾解祸。水书因此成为水家人日常生活中绝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水书是用一种特殊的文字写成的,这种文字很聪明也很古老,是一种结合了汉字和象形的图画共同构成,仅取汉字的子丑寅卯甲乙丙丁等天干地支一组,反面而用,因而又有“反书”之称,同时辅以四百多个象形图样,“反书”的天干地支可以计算水历与时辰,而图画又能活灵活现地表达各种生活事象及其吉凶祸福。于是一份奇异而智慧的符号系统就这样诞生了。在水家,只有水书先生是惟一通晓水书的人,他们以水书为凭,依照祖上传下来的水历和风水为人们判断如何驱灾攘祸,求取健康平安。水家人自古以种田养鱼为生,在吃素祭祖的活动中,鱼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古歌中唱到:“在老家,随地撒网;吃鱼虾,怀念故乡”,鱼是可以通向祖先的世界。过端午奉献祖先时,韭菜鱼是最为讲究的菜肴:人们将鲜鱼剖开洗净,把韭菜装满鱼肚,再用两条竹片穿过鱼腮将鱼首尾夹住,用稻草绑扎好。潘金四说,这代表着我们后代子孙用轿子抬鱼献给祖先吃,同时,也是为了显示水家的衣食富足。然后将“八抬大轿”的韭菜鱼盘装入甑,上蒸蒸熟,那味道清香酥脆,别有风味。在八蒙寨对面高山上的乌秀村,是另一个水寨,他们世代以租种摆贝人的田地为生。摆贝是月亮山区人口众多、田亩也最多的苗寨。在端午节这天,乌秀人还会吹起欢快的芦笙,跳起激越的斗牛舞。据说乌秀人的祖先迁到乌秀时,常受到摆贝寨的邀请,去参加节日斗牛。但他们觉得,辛辛苦苦养一头牛去参加“大翻牯”(角斗)太费事了,也难保牛会发生意外,于是人们就用竹篾制成“牛头”,改由人来扮演。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骆越后裔,带着早在岭南一带居住时的农耕文化进入贵州。在这高山峻岭的月亮山脉中,在充满各种可能遇到的灾祸和风险,难以预测的时日中,水家人凭着祖先传下来的智慧和技艺,坚忍不拔,历经千年,终于创造出与山地和谐相伴、与祖先和大自然共存共荣的生存方式。
http://mmbiz.qpic.cn/mmbiz/7hDib7KwVnibZe2iaE3ZqUowCapcb2OyBcgRTzSKDtv0SY1kguLMXSbQIIA15Iwu6ib5s1CfdLxtxmqHVGv1XkiaeFw/640?wx_fmt=jpeghttp://mmbiz.qpic.cn/mmbiz/7hDib7KwVnibZe2iaE3ZqUowCapcb2OyBcgRTzSKDtv0SY1kguLMXSbQIIA15Iwu6ib5s1CfdLxtxmqHVGv1XkiaeFw/640?wx_fmt=jpeg神秘的水书 摄影/李贵云月亮山苗人的祭祖仪式世界上有两个民族的历史是由战争和迁徙写成的,那就是犹太民族和中国苗族。今天,大部分的犹太人和一部分苗族人流落星散到世界的许多角落,成为世界公民。而更多的苗族则在中国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定居下来,成为典型的高山民族。几千年过去了,在鲜为人知的大山深处,他们始终保持着祖先在部落时代的生活方式,创造出独特的文明……牯藏节这天苗人要举行隆重盛大的杀牛祭祖仪式。在十五天的时日里,他们与逝去的祖先一道,完成了繁复的仪式。之后,椎牛祭祖,将牛的灵魂奉献给祖先,牛的身体被苗民们集体分享。这个神秘的仪式被苗人称之为“吃牯藏”。当我们为加去苗人向先祖所奉献的巨大牺牲感到震撼的时候,一个疑问产生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和力量,让人们献上如此丰厚的祭品?他们的生存与这一隆重的古仪之间有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居住在月亮山中的加去人是“黑苗”中的一支,黑苗是苗族中一个强大的支系,人数约一百多万,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的“苗疆腹地”。加去人的祖先饱经战争掠夺、颠沛流离、最终在群山环抱的月亮山区修建起自己的家园。几百年过去,加去发展成有100 多户人家,700 多人口的苗寨,依山而建的村落,进可攻、退可守,安居险要。“奴嘎榜”(敬客饭)的日子。午后,在牯藏师、寨老和沟横以及芦笙队的引领下,全寨人拿着牛角酒杯抬着簸箕饭,列队前往“养花”(牯藏坪)。队伍庄重地旋堂三周,迎接祖先的到来。100 多份簸箕饭齐齐放在田坝上,全寨人按十人一组,分享簸箕饭这桌天地之间的盛大宴席。在鬼师率领下一群身着百鸟服的小伙子们用祭鬼辞和芦笙舞召唤祖先的到来……百鸟服是加去祖先传下来的服饰。百鸟服的款式照着鸟的身体制作,下面缀着白色的羽毛。百鸟服上绣着苗家独有的图腾:有鸡龙、鸟龙、鱼龙,牛龙……还有蚩尤、姜央以及蝴蝶妈妈的故事。有人说它是“绣在服饰上的史诗”。三声统炮响过,牯藏牛们被簇拥着来到旋牛塘,每头牛分别代表一个家族的祭礼。人们带着敬献给祖先的蜡染花布,带上当年祖先用过的猎枪、鸟笼,鱼篓、锯子。旋牛塘的日子也是让祖先们梳妆打扮,用上自己的心爱之物的日子。牯藏牛围着旋牛塘绕了三圈,祖先们如约来到,旋牛塘仪式之后紧接着是踩芦笙,欢声笑语鞭炮芦笙沸腾在山谷间,直至日落。旋牛塘和踩歌堂结束后,是洗塘仪式。之后,加去全寨封存芦笙,三年中间严禁吹奏。站立在木鼓上的红颈雄鸡,在砍牛祭祖的仪式中将负有重要任务。木鼓,源于苗族对女性始祖枫树妈妈的崇奉。苗族先民认为枫木牛皮制成的木鼓就是祖先魂灵的归宿。敲击木鼓,可以唤来祖先。凌晨卯时,一声悠长的鸡鸣剑一般划破了夜空,砍牛的时辰到了。刹那间,牯藏师花爸忙擂响了牛皮木鼓,雷鸣般的鼓声在暗中的深山中隆隆滚过……在鬼师们的协助下,加去各家祭祖的牛从圈中拉到院子里,紧紧地绑在柢上。牯藏头余老你家的舅佬高高举起利斧,连砍三下,牛悄无声息地倒下了,它的灵魂将回到祖先的居住地去……盛满米酒的牛角杯,在加去苗人之间穿梭着,开怀畅饮中,族人们分享着来自先祖的大喜悦……芦笙吹起来,百鸟飞起来,鞭炮声震耳欲聋,浓浓的硝烟罩住了狂欢的人群。一切都照几千年前的古训进行。加去人与祖先的魂魄在舞蹈中沟通交流。他们向今天到来的祖先陈述自己对死亡对疾病对灾难对祸殃的恐惧,表达对祖先的敬畏、热恋和祈求保佑的希冀。高雅溪是月亮山中一条美丽活泼的溪水,她从月亮山麓流淌下来。经过加去寨的时候,把那里的故事写进溪水里,让都柳江带到了远方。千百年过去,加去人的历史随着高雅溪默默流淌的河水,成为逝去的秘密……
http://mmbiz.qpic.cn/mmbiz/7hDib7KwVnibZe2iaE3ZqUowCapcb2OyBcgkLibibiawzvyrsm10gKRhD1ttL7FalO4wI9mPF5nShkU0fz5YPribGy7Gw/640?wx_fmt=jpeg苗族的牯藏节 摄影/李贵云http://mmbiz.qpic.cn/mmbiz/7hDib7KwVnibZe2iaE3ZqUowCapcb2OyBcgqFsG0YJKONlibA76tATfJYPRMseZbRzHWhR4wzzc7012XczD78JeDRA/0?wx_fmt=gif堂安:人类返璞归真之地“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是一个发轫于法国的文化保护运动,其基本观点就是:文化遗产应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之中,从而使这种文化能够正常地发展延续下去。1997 年中、挪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成为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此后,在贵州又相继建立了花溪镇山村、锦屏隆里和黎平堂安三个生态博物馆。“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从这个寨子的实物细细品味,完全可以证实它的历史悠久性。”——著名生态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这样表示。从江县堂安寨地处黔、湘、桂三省区毗邻地区的侗族南部方言区中心,这个古老侗寨100 多户人家中,有一半以上姓陆,另一半是赢、吴、潘、蓝、杨等杂姓。堂安侗寨坐落在肇兴乡东南面状如雄狮的弄抱山腰的斜坡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贵州山地民族最典型、传统的活法。堂安寨的村民们在村寨四周的一片片斜坡上,依随山形坡度开辟梯田。田块大小宽窄不等,长短不一。最宽的田块有20 余米,最窄的只有2 米左右。田埂的修葺就地取材,用青石垒砌,弯弯曲曲,层层叠叠。错综交杂中,随意而自然。梯田层层叠叠,春时块块如镜,夏时丘丘麦绿,秋来片片金黄,入冬斑斓多彩,四时迭变,营造出一派田园风光。稻田养鱼是侗族人民传统生活的智慧结晶,一块稻田,不仅可以提供碳水化合物,也可以提供肉蛋白。深秋时节,侗家人开田摘禾,要捉田鱼烧烤,并请客人一同吃烧鱼,剩下的田鱼腌制好常年备用。堂安侗寨沿着弄报山布局,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民居建筑,大多取用传统的干栏样式。杉木长柱穿枋构架房舍,依山就势,悬空吊脚,自然组合,井然有序。底层架空,堆放杂物、设置石碓或饲养牲畜,二层有长廊、火塘和卧房,顶层阁楼可存放粮食。室内空间宽敞,几乎家家都有长长的楼廊。闲暇之余,女人们在那里纺纱织布,男人们或制作木器,或编织筐篮;来了宾客,大家依栏而坐,兴之所致,也可在此乘凉用餐。独有一派“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情致。泉井遍布村寨的每一个角落。弄抱山中的泉水从鼓楼旁边的龙嘴里喷涌出来,流入青石打制成的二尺见方并连接水槽的石瓢中。石瓢下用多边形石墩支撑,清冽的泉水充溢石瓢后,从左右凹槽中流出,只要提着水桶,就可自流汲水。这些清泉,常年潺流不断,顺沟穿寨而下,流入鱼塘,又悠悠地淌进寨脚的一丘丘农田里,润泽着山谷中的草木和秧苗……“近亲连排”的吊脚楼相拥夹成的巷道,窄窄的,全部以青石板铺就,泛着幽幽的青光。村寨计有九道进出口,每一道进出口处,都建有一座威严的寨门。控扼村寨的主寨门不但巍然庄严,而且装饰得相当堂皇,结构是重檐歇山顶、三斗三升的如意斗拱,廊柱上还彩绘着双鱼、孔雀、凤凰等精美的图案。高耸的鼓楼和宽敞的鼓楼坪占居寨子的中央。鼓楼为平面正方立面九层重檐四角攒尖顶,总占地面积60 平方米;鼓楼坪占地80 平方米,均用石板铺墁。鼓楼构架,是以四根粗大的杉木作主承柱,用穿枋连接成一个长筒形的内住环,俗称“圈档独”,意为“牲畜圈”式的构建方式;再利用逐层内收的梁、枋和檐柱、瓜柱支撑层层挑出的屋檐,构成横穿直套、互相依扯的柱、枋网。檐柱为十二根,用穿枋连接构成鼓楼的外柱环,排列构成等边的鼓楼平面。主承柱和檐柱的组合,就将内柱环和外柱环套穿一体。攒尖项的斗拱,顶部结构是在主承柱上架梁支撑雷公柱,利用斗拱铺作的井干式枋架承载瓜柱,再用穿枋将瓜柱和雷公柱连接组成顶架,结构甚是精绝。鼓楼封檐板上的一组组绘画,很是亲切,多是侗家人日常生活的写生:犁田栽秧,纺纱织布,祭祀祖先,吹笙“哆耶”,侗戏锣鼓,唱歌跳舞,弹琴说爱,斗牛斗雀,儿童嬉戏,老人摆古……实实在在,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堂安侗寨,还有一座古老的戏楼,建于鼓楼坪西侧,为两层干栏式房屋。有些渊源的侗戏,大约产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为黎平县腊洞侗族文人吴文彩所创。堂安有两个由群众自愿组合的侗戏班。年节喜庆,便在此开演侗戏,届时,全村的男女老少们就坐在鼓楼坪上,观赏侗戏和歌舞的表演……(本文刊登于乡村地理2015秋季号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世界休闲协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心主任,代表作:《符号与仪式:贵州山地文明图典》、《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古镇名寨》等)
1111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时不是他们走向我们(乡村走向城市),而是我们走向他们(城市回到农村,回归自然)。当我们走向他们的时候,改变他们命运的,也许就是我们看待他们和他们生活的目光。事实上,我们的目光每一次跟他们的目光接触时,都会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发生改变。应当谨慎使用我们的目光,无论这目光是投向过去还是投向未来。黎平堂安侗寨 供图/贵州黔图库http://mmbiz.qpic.cn/mmbiz/7hDib7KwVnibZe2iaE3ZqUowCapcb2OyBcgq2CRvic6c1C1gX8yhbicIibQrUbiaraHmxqbz8U9bzSMJquz7x9CMJFgkw/640?wx_fmt=jpeg黔东南建州60周年庆祝活动宣传片
动动手,为黔东南民族节日投票,为黔东南美景点赞,为黔东南美景转一个!有什么想法,可在微信右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您想每天收到这样的文章吗?点“秀美黔东南”可一键关注哦↑http://mmbiz.qpic.cn/mmbiz/ZRmgicWSwj32ldqHqLqXMsZe9q6Ww8oVtpEZ4a8LlvDT1U9ARibtRuhpyb8hicMU0M6GdsYXRteobKAppTD7LVuLw/0?http://mmbiz.qpic.cn/mmbiz/ZRmgicWSwj32ldqHqLqXMsZe9q6Ww8oVt8RNcEibpdExibA2y3wxXbNqB9icvMv5kTIcYNQ9Fjcl42ko5scuksFH5g/0?这里是秀美黔东南公众微信号:xmqdn085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