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 发表于 2016-7-29 11:10

黔东南各县市的由来你知道吗?看完后惊呆了……

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ZiaBcibjfqNDGFyCojselP7CMR7A0EMDuic6mVy1gDNLjLibSK3NTd6Qzw/640?黔东南是一首诗,它优美而抒情。黔东南是一支歌,它古老而优雅。
黔东南是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我们疲惫心灵最后的家园
冬有温泉,暑可漂流
作为黔东南人,你可曾想过,你的家乡是怎么来的?

凯里市:垦田驻户成新都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RG8icYGK81V8ick93uGcXbRydPdattWGF1WbdNXdGWWm7ibyx7Gfrg58g/640?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07.9°,北纬26.5°为自治州首府,有“苗岭新都”之称。面积1306平方公里。市内以苗族为主,间有侗、汉等民族。
凯里是苗语音译,意为开垦田地。原为清平属地。明成化十三年(1477)设凯里安宁宣抚司,嘉靖元年(1522)改安宁宣抚司为凯里安抚司。清雍正十年(1732)置凯里卫,十二年(1734)添设清平县丞一员分驻凯里。民国3年(1914年)改清平县为炉山县,同年改凯里县丞为凯里分县,隶炉山县。1952年12月31日,经政务院批准撤销炉山县,建立炉山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炉山苗族自治县,1956年改炉山苗族自治县为炉山县。1958年撤炉山、丹寨、雷山、麻江4县合置凯里县,县治设在凯里。1961年分县后,原炉山县改称凯里县。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凯里县,设立凯里市。


黄平:地平土黄书旧州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RwukF0IzyGUpRx4pyC0bSYmibL0CB0OCkYW1dlicegSSW3r5PFJ0onNA/0?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07.9°,北纬26.8°,在贵州省中东部。宋置黄平府,清置黄平州,黄平之名源出旧州,因其地势平坦,土壤呈黄色得名。
南宋宝六年(1258)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黄平府。明洪武七年(1374)九月置黄平安抚司。十一年(1378)正月置黄平守御千户所。十五年(1382)正月升黄平守御千户所为卫。二十二年(1389)五月,以狼洞置兴龙卫指挥使司。万历二十八年(1600)后置黄平州,与黄平守御千户所同隶平越府。清康熙十一年(1672)裁兴隆卫,移州治于卫城,得名新州;原黄平州治改设巡检司,称旧州。民国3年(1914)1月,改黄平州为黄平县;旧州巡检司为旧州分县。民国25年(1936)将旧州分县入黄平县。1958年至1962年期间施秉县曾并入过黄平县。
岑巩:得名城外岑巩山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Kx4LYVKAojcahicIINT92pJKNM379WuxV41iaiayolsE3zIoqZadpW1Sg/0?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位于东经108.7°,北纬27.2°,在贵州省东部。1913年置思县,1932年改思县为岑巩县,以境内岑巩山得名。面积1479平方公里。有汉、侗、土家、苗、布依、水、瑶等民族。
岑巩,系侗语jencgongx(岑拱)音译,意为四周山坡多,另以城外有岑巩山而得名。岑巩是贵州建置最早的地方之一,古名思州。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唐武德四年(621)置务州,贞观四年(630)复为思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思州土著首领田景贤归附朝廷,置思州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思州府,隶属贵州布政司,领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都素蛮夷长官司、黄道溪长官司、施溪长官司。清雍正五年(1727)增领平溪(今玉屏县)、清浪(今镇远县青溪区)二卫。民国2年(1913)改思州府为思县,属镇远道;12年直隶于省;19年改思县为岑巩县;24年属镇远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岑巩县解放,初属铜仁专区,后划归镇远专区。1956年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镇远县,1961年复置岑巩县至今。


从江:两县各取名末一字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8mCEKEUgbHUNKpT5kIpOyykPX4R8bDS72l1kzGgAyLBBT7pokmtlicg/0?从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与广西接壤,省内与黎平、荔波、溶江等县相邻。位于东经108.9°,北纬25.7°,在贵州省东南缘。1941年撤永从,以东北地入黎平,西南地入下江,置从江县,以永从、下江各取一字为名有苗、侗、汉、壮、瑶、水、布依等民族。
从江,系民国30年(1941)永从县与下江县合并时,取两县末尾一字而得名。元代置西山阳洞等处长官司。至元二十年(1283)置福禄永从长官司。明正统六年(1441)废福禄永从长官司,置永从县。清雍正十年(1732)三月,添设永从县丞一员,分驻丙妹;同年移黎平府潭溪吏目驻下江。乾隆三十六年(1771)三月,置下江厅。民国2年(1918)改下江厅为下江县。3年改丙妹县丞为丙妹分县,隶永从县。25年撤销丙妹分县。30年永从县与下江县合并置从江县,县治丙妹。1950年12月,从江县解放,1956年由都匀专区改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榕江县;1961年8月复县至今。


丹寨:名取两县首尾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VHFX7YQxIl4iaQ7dFPjbFNC8dXvA4qk5D09CINVtvpbuZHMPhicjdDNw/0?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07.7°,北纬26.2°,在贵州省东南部。1913年废厅置八寨县。1941年撤丹江县分西部入县,改名丹寨县。以丹江、八寨各取一字命名。与雷山、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市、凯里市等县市毗邻。总面积940.095平方公里。有苗、汉、水、侗等民族。
丹寨,原名八寨,系苗语YafVangl(押羊)的意译,意为8个寨子。因丹江与八寨二县合并,取两县名首尾二字而得名丹寨县。今县域在元代时置夭坝长官司。明洪武十八年(1385)升夭坝司为安抚司。清雍正八年(1730)置八寨厅。民国2年(1913)废厅置八寨县;属黔中道,民国30年撤丹江县,丹江河以西划归八寨,易名丹寨县属独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解放初属都匀专区。1952年建丹寨苗族自治区,1953年5月改称丹寨县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丹寨苗族自治县。1956年复为丹寨县,由都匀专区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凯里县。1962年复置丹寨县至今。


剑河:缘自清水江古称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ru6q9BUPW1ENiaCghH1YdGtGSrTtcb00KPWlWhIyUCagQA8wOXYnF8g/0?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08.5°,北纬26.6°,在贵州省东部。1914年改清江县为剑河县。一说“剑河”系苗语“雄俄”转音。与台江、锦屏、三穗等县相邻。地处雷公山东北麓。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有苗、侗、汉、水、瑶等民族。
剑河,因境内清水江古名剑河而得名,苗语称GudNGUL(勾俄)。清雍正七年(1729)置清江厅,挂理苗府衔,驻镇远府同知。并设清江协,驻副将。十年(1732)置清江镇,驻总兵。十一年(1733)移同知和镇总兵驻台拱,镇远府通判驻清江。乾隆三年(1738)置天柱县丞一员驻柳霁。民国2年(1913)废清江厅,置清江县,旋及改剑河县。民国3年(1914)改柳霁县丞为柳霁分县,属剑河。民国25年(1936)撤柳霁分县。1949年12月剑河解放。1956年7月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至1962年期间,台江县和施秉县的金钟、>*****公社曾并入剑河县。锦屏:田野似锦入山屏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oo71t23j9qkpJVnnuE3w5MMiawyRnwiam48dIiaNIibfibg6eFzwjr5m9UA/0?锦屏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位于东经109.1°,北纬26.6°,在贵州省东部。清雍正五年置锦屏县。以锦屏山为名。与黎平、剑河,天柱及湖南靖州等县毗邻。面积1591平方公里。有侗、苗、汉、水、壮、土家、布依等民族。
锦屏,因其四周青山如屏,秀丽似锦而得名。元至元年间置八万亮寨军民长官司。至治年间废军民长官司,置亮寨、湖耳、新化、欧阳4长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置龙里长官司,五年置中林验洞长官司。十八年(1385)诸长官司废。二十一年(1388)置铜鼓、新化亮寨守御千户所,二十五年(1392)设新化屯、隆里守御千户所。三十年(1397)改铜鼓千户所为铜鼓卫。永乐元年(1403)复置湖耳、中林验洞、亮寨、欧阳、龙里、新化长官司,新置湖耳、欧阳2副长官司。十一年(1413)置新化府,领以上诸长官司。宣德九年(1434)废新化府,以其地属黎平府。清雍正五年(1727)废铜鼓卫,置锦屏县。道光十二年(1832)废锦屏县建锦屏乡,置县丞。民国2年(1913),改名为锦屏分县。民国3年(1914)升为锦屏县。1958年12月天柱县并入,1961年8月析出复县至今。


雷山:名缘雷公山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nymzRZ6ibyGPVaibIXRXRjfPwtvHicry9qtv9cgUFKZV6fOfuRRVtlVJg/0?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位于东经108.0°,北纬26.3°,在贵州省中东部。1949年置雷山县,以雷公山得名。与凯里、剑河、台江、榕江、丹寨等县市毗邻。有苗、侗、汉等民族。总面积1218.5平方千米。苗岭山脉至西南向东北横亘全境。最高峰雷公山位于境内,海拔2178.8米。境内山峦重叠,谷深壑幽。
今雷山这片土地,在唐天宝三年(744年)曾置罗恭县,属应州。宋代属夔州路肇庆府羁縻州。元属新添葛蛮长官司。明代至清初无建置,由苗民内部自理,称“管外苗族地区”。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设“新疆六厅”,雷山置丹江厅。民国3年(1914年),丹江厅改称丹江县,设县署管理政务。民国33年(1944年),贵州省政府以“雷公山山大箐深,易滋盗匪,鞭长莫及,不便治理”议准以雷公山为名,将原丹江县辖地略加调整,置雷山设治局。民国37年(1948年)10月,行政院批准将设治局改为县,其地域不变。


三穗:境内稻株生三穗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I8zJuqIqCbRMtkfYNu7RfnFbNuWdJDAeuaibaTj6aYgskHeJ79NoqbQ/0?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位于东经108.6°,北纬26.9°,在贵州省东部。1913年置邛水县,1923年更为灵山县,1987年置今县。相传县城附近稻田中,一株水稻并出三穗,故名。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与湖南新晃,及天柱、剑河、镇远等县相连,总面积1040平方公里。有汉、侗、苗等民族。
三穗原名邛水,因民国16年(1927)县境内多处地方出现一株水稻生三穗,认为是吉祥之兆而改名三穗。今三穗在宋大观元年(1107)时置邛水县。宣和四年(1122)废邛水县为堡。绍兴二年(1132)复置邛水县。明洪武五年(1372年)分置团罗、得民、晓隘、披带、邛水五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二十五年并四司设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清雍正十年(1732)置邛水县丞,属镇运县。民国2年(1913)置邛水县;15年易名灵山县;17年更名三穗县。1950年三穗解放,隶属镇远专区,1956年7月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9年1月并入镇远县,1962年恢复三穗县建置至今。


榕江:以榕树和江水为名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


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kW27PyibUrBDAppnQicVqMoDLYnUG3PsaPFLWic3Omiaug4T7upRDeVz4Q/0?榕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位于东经108.5°,北纬25.9°,在贵州省东南部。1913年置榕江县。因都柳江古称榕江流经县境,故名。榕江以多椿树得名。总面积3232平方公里。居住着侗、苗、汉、水、瑶等民族。
榕江,以榕树和江水为名。清雍正八年(1730)置古州厅,驻黎平府同知;九年筑城,设古州镇;十年开泰县丞移驻境内朗洞,设朗洞县丞。民国3年(1914)废古州厅置榕江县,改朗洞县丞为朗洞分县;民国25年朗洞分县并入榕江县。1956年7月由都匀专区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至1961年从江县曾并入。


麻江:得名麻哈江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U1r4yznx38zHVDdyU8ZFHwnzFtciapGgDklSMqHuRGiaHtdscCXibBLug/0?麻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位于东经107.5°,北纬26.4°,在贵州省中东部。明置麻哈册,1913年改为麻哈县,以清水江支流麻哈江流贯县境,故名。1930年置麻江县。与凯里、丹寨、贵定、都匀等县市毗邻。面积1221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布依、侗、水、瑶等民族。
麻江因麻哈江流贯县境中部而得名。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置麻哈羊峦安抚司,隶绍庆府。元至元年间(1264-1294)置麻峡县。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麻哈长官司。弘治七年(1494)置麻哈州。清康熙七年(1668)裁清平县入麻哈州,十年(1671)复置清平县。民国3年(1914)改麻哈州为县。民国19年(1930)改为麻江县。1956年由都匀专区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麻江等4县合建凯里县。1961年复置麻江县至今。


黎平:得名“黎民平安”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1sXtGVW8LvKAAjwvVTj4kPFTQpnlu4Lbk3t0zl1icYrsbOahp27TI9g/0?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09.1°,北纬26.2°,在贵州省东南缘。清置开泰县,1913年置黎平县。县西有黎平守御千户所,县以此名。与湖南靖州、通道、广西三江、及从江、榕江等县相连。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有侗、汉、苗、瑶、壮等民族。
黎平,据传以“黎民平安”一语而得名。元至元二十年(1283)置潭溪、洪州泊里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设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至治二年(1322)总管府废,置上黎平长官司,属思州宣抚司。明洪武十八年(1385)置五开卫,隶湖广。永乐十一年(1413)置黎平府,隶贵州布政使司。清雍正五年(1727)废五开卫,置开泰县。民国2年(1913)废府置黎平县属黔东道,后属独山行政督察公署。解放初属都匀专区。1956年由都匀专区划归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今。


台江:台拱丹江取首尾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ic8CcibFks7QlNwco0GRexuyhIAEibEIHREWAyuZQSRqkaqfAGOgRAbZA/0?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08.3°,北纬26.6°,在贵州省东部。清置台拱厅,1913年改县。1941年废丹江县,划丹江河以东地并入台拱县,二县各取一字得名,与剑河、雷山、凯里、三穗等县接壤。地处雷公山北坡。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布依、壮、回等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68%,是民族海洋的中心,有“苗族第一县”之称。其古老的民族文化,历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苗族的重点县。
台江原名台拱。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土归流”,设“苗疆六厅”时置台拱厅。民国3年(1914)改厅为县。民国30年(1941)废丹江县,划丹江河以东并入台拱,取两县名首尾一字命名为台江县。1949年12月解放,1953年置台江县苗族自治区,1955年更为台江苗族自治县,1956年改称台江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剑河县,1962年复县至今。


天柱:名起“石柱擎天”之景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icrk5em48tC6er5icYNpaR9ZNI1Nrfq3gRZo2ib8Oz8ibop4ibn5NPXgnuA/0?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位于东经109.2°,北纬26.9°,在贵州省东缘,清水江下游。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后改名,1961年复置。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地处苗岭山脉东段。与湖南会同、芷江靖州和贵州锦屏、剑河、三穗等县相邻。总面积2213平方公里,有侗、苗、汉等民族。
天柱,以城北“石柱擎天”景观命名,侗语称qeentxuih(天许)。在唐代时属黔中道,宋、元时分别属诚州、靖州。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五月置天柱守御千户所。万历二十五年(1597)置天柱县。崇祯十年(1637)改名龙塘县,清顺治九年(1652)复名天柱县。1949年11月4日,天柱解放。1958年12月29日并入锦屏县。1961年8月18日,复置天柱县。


施秉:名自“巴施”“秉溪”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wnZgzUL7QzXQxsvpV24XYtuibDHvPTcgOVWeXbPsiaWz3lIx0wQpOoHw/0?施秉县位于08.1°,北纬27.0°,在贵州省中东部。明正统九年置施秉县。境内有巴施山和秉水,取山水之名。自古有“沅辰之指臂”和“贵阳之襟喉”之称。
施秉得名于巴施山之“施”和秉溪之“秉”。元至元年间置偏桥、德胜和施秉前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以偏桥故地置偏桥长官司,以前江故地置施秉蛮夷长官司。二十三年(1391)置偏桥卫。正统八年(1443)以施秉蛮夷长官司置施秉县。天启元年(1621)县废。崇祯四年(1631)复置施秉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撤偏桥卫入施秉县,迁县治于卫城。雍正七年(1730)设胜秉县丞,后并入施秉。1949年11月施秉解放。1956年由镇远专区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分别并入黄平、剑河两县,1962年复置至今。



镇远:镇服边远地区少数民族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FlX4bQeiaohcqKJDYGcOPlVa9589ycviaA0YZ1sfYefUjvet67nwLR7agSzWHhM0MxPGdibhticzcc0w/640?wx_fmt=pnghttp://mmbiz.qpic.cn/mmbiz/kGXAkiaA0iaXpcModvIYjFrnAGH6MAlEsKJNsuibb4PLbiaicmbicQ1EY8E0shZQKaNfPNo4WAt5ByT9d4Hb1K1h6g9g/0?位于东经108.4°,北纬27.0°,在贵州省东部。清置镇远县。县南有镇阳江,一名镇南江,故名。一说取“镇服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意命名。
宋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为镇远之名的开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沿边溪洞招讨司为总管府,至正二年(公元1365年)为府,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为州,永乐十一年(公元1412年)为镇远府,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革镇远州,弘治十一年(公元1446年)置镇远县,隶镇远府,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镇远卫,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将卫并入县,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省县,以其地为府直辖,1913年恢复置县。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因地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据之非常重要,故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黔东南各县市的由来你知道吗?看完后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