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发表于 2016-8-2 11:19

秀美黔东南之古风遗韵篇





- 古风遗韵 -幽幽黔地,霏霏烟雨。山溪古道,林壑朴茂。钟灵毓秀,荟萃人文。节日繁盛,民风天成。绵延数千年的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神秘古老的民间风俗、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和精美灵巧的民族工艺。它们是黔东南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峰际连天,飞鸟不通,黔道之闭塞使黔东南文化如窖藏久远的洞藏琼浆,醇香飘溢,弥散在天地间。在多元杂陈,和而不同的云中黔地,传统与信仰一直维系在亘古不变的祖先遗制中。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民俗大观。苗族的“姊妹节”、“ 牯藏节”、“三月三”、“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侗族的“歌酒节”,瑶族的“盘古王节”,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等等。每逢节庆,人们身着七彩霓裳,披戴银饰,唱山歌、飞歌、情歌、大歌,跳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板凳舞,吹芦笙,踩歌堂,抢花炮,斗牛,赛马,赛龙舟。云雾在山谷中翩然游动,浓如河,飘似纱。忽而随风而起,将这万千景致与绚丽人文,归于白茫茫的一片。屹大山之脊梁,舞多彩于世界。 - 作品欣赏 -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W2vLbxtBiaCXibgVepWCmmjF7nb2ZKTlGiaGFOwbjCUBcm8AVgoU0yfNg/640?
《建新房》摄:王万志
丹寨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聚居着苗、汉、水、布依等十八个少数民族。苗人建房讲究“风水”,起房造屋要选吉日,上梁时要杀猪办席,举行歌舞祭礼。建新房的整个过程,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nHN7RF2kf26gQuHsiaLYB5WtwDe6nEHweXsBdEjlicYpjGflZc2GvFBQ/640?《台江独木龙舟赛》
摄:王绍帅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独木龙舟节,数以万计的苗族同胞将齐聚一堂,欢度这一传统节日。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独木龙舟”是用杉木挖空成槽形捆扎而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PPcUeibGibLObMwLZ3MD23DLXMPvBHNNv5KVChKIb8fGaRlojqNIAStQ/640?《祭桥》
摄:王济文 祭桥是苗族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农历二月二,台江苗族家家户户都着盛装,带上鸡肉、鸭肉、猪肉、红蛋、糯米饭、美酒等祭品去祭桥。在方召乡反排村,一大早,前来寨前集体祭桥的各地村民络绎不绝,大家欢聚一堂,祭桥喝酒,鸣炮庆贺,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苗家人民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过上自己的节日,许下自己祝愿,然后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始一年的春耕生产。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mCmLA5USQxSVaePg5RPAPe5BlyHkQVPBW8HDicGCB9WdqwJTdic5Xt8Q/640?《梦回东方》
摄:王济文 “牯藏节”又称“鼓藏节”、“吃鼓藏”,是黔东南、黔南苗族每十三年举行一次的祭祖仪式。“牯藏节”最重要的内容是杀水牯牛祭祖,举办牯祭节的村寨要杀猪宰牛邀请亲友好友聚会,其间举行吹芦笙、斗牛等活动。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LfoDXgy0ykPrV4mSZicALicfibVjIVjsFO2tsfUj5BVVIXCrgUP5Je4rw/640?《盛装苗女》
摄:王济文 黔东南雷山地区是苗族文化的发祥地。整个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保存了完整的苗族原生态文化。苗族姑娘们都长于挑花刺绣,继承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宝贵手工艺。每到节庆佳宴,苗家女孩们穿着由银角银冠、古上衣、百褶裙、飘带裙等组成的盛装,翩跹起舞。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tMia1j0KADwibe7siaiaEBDUrLvKjJzs4GsoxiaJTwysdvplhAXuLnbSNcQ/640?《此曲只应天上有》
摄:石南岭 位于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距县城25公里,区域面积16.53 平方公里。侗族大歌是我国侗族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歌曲的总称,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通过独特的传承方式——歌唱来传承。小黄是传说中侗歌的发源地,是侗族大歌原生态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之一。小黄人从小就接受大歌的训练,旋律自由即兴,和声准确而随意,听起来犹如天籁。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Xlx044crpibVDkvMED6gnMJ9MNNREb1eUv2wicynibA5BD83xHkMrxJNQ/640?《月光下的芦笙舞》
摄:苏志平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于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为期三天。节日期间,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带银饰。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笙声如潮。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ibKHHvqiaSHxHRuS7bNWvfMTTxqwWItEFeqxibBhx9rtVkEgjM7nBGEIQ/640?《奋勇争先》
摄:李乃华 “龙船节”是黔东南苗族人民重要的传统娱乐和体育竞技的节日。龙船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四天。活动内容除赛龙舟之外,还有苗族传统的斗牛、赛马、踩鼓、跳芦笙、游方等。集会期间,台江、剑河、凯里、黄平、施秉、镇远、三穗等县苗族人民汇集在一起,欢度一年一度的盛会。赛龙船在苗族人民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个村寨要制作一两艘龙船参加比赛,获胜夺标是全村人的荣耀。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ZGnLpAA7ib8cylAF5R9kEpq0LkhrmegyWdJ4RgroUDaojgyGibxjuDrg/640?《岜沙奇俗》
摄:李建军 岜沙位于贵州省丛江县城西7.5公里,海拔550米,是一个仅有两千多人的村落,至今仍然保持着狩猎耕田的古老生活状态。岜沙人有着古老而朴素的树崇拜生态观念:“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生命的降临和消陨是一个永世的循环。孩子出生或亲人离世,岜沙人都会种一棵树。每一棵树有一个灵魂,越是古老的树越有神性。修剪四周枝杈使其繁茂,而绝不能砍掉树顶的枝叶。因此,岜沙男孩从3岁开始蓄发,到了15岁时,由寨老为其举行成人礼仪式:将头发束辫挽于头顶,四周的头用镰刀剃光——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发型——以此祈福孩子茁壮成长,健康长寿。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CgskuG10u249klnicKYQO71d0p4Dbr649FBX4sdn4owxeQl2cmtVINg/640?《榕江牯藏节》
摄:吴东俊 枯藏节是苗族人最隆重、最盛大也是最热闹的节日。这种习俗的由来可能跟苗族长期颠沛流离、遇灾难则求助于祖先有关。苗族人认为人死后有三个灵魂:一个回家守护自己的子孙,一个守坟,最后一个则回到祖先的发祥地。牛是苗族主要的生产工具,苗族人认为杀牛祭祖可以表达对先人的崇敬,可以消病祛灾,保佑平安。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ED5icT4alHSsHNW71v41Wj7WG5FTR1RxKtLrPB0L83yk5mDKNo9YEzw/640?《立新房》
摄:吴建成 苗族居住的房屋多为木质穿斗式结构建筑,在建房和居住上有其一整套的程序和居住习俗。苗族建房一般拔地而起,多为楼屋,房屋上层住人,存谷物,堆放生活用具等;楼下则主要是堆放杂物、圈养畜禽、存放生产劳动工具。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bZtSDBk1iaWRCWU22GGVMDG5l4hic43OYPeEiaFTsc4DVD2GALemtL3DQ/640?《龙游金花》
摄:陈秀梅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日至十五日晚上,台江县的龙灯、狮灯、花灯都汇集县城,沿着主要街道敲锣打鼓进行表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条龙约有一二十舞龙者赤身裸背,双手举龙在街上全力舞动,群众和游人则买来嘘花筒对着龙身和人嘘花,形成一片火海,舞龙者则勇敢地在火海中跳跃翻腾。春节期间舞龙灯是台江县的传统习俗,每年过春节该县民间群众都要舞龙灯,走街串巷庆新春。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5elH6u6svcEBtcsUJGoPlHK2x43aibJoaFY9C9ZqJR7PGLYicKIE6McQ/640?《姊妹节》
摄:罗时军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贵州苗族“姊妹节”,又称“东方情人节”,是指贵州省凯里市台江县、施秉县以及剑河县部分地区的苗族人民在每年春季由妇女们主持的吃“姊妹饭”的节日。节日以青年女子为中心,邀约情人们相聚同吃姊妹饭、跳踩鼓舞、游方对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真实地展现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男女情爱生活景象。此间,古老悠久的苗族歌舞服饰艺术、彪悍惊心的舞龙斗牛娱乐活动,宁静温馨的农家田间生活与追求返璞归真的现代旅游活动交织互动,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OKnWIIyKVXXV5D64zTxawdPpMMsAaV5d9iab5iaqVxgXQu7ofJpf5tibA/640?《鼓楼抢鸡》
摄:周湛华 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特殊婚俗——鼓楼抢鸡。农历正月初二是新娘回门的日子,在这天,新郎以数十挑黑米饭、猪肉、鸡肉、糍粑、米花、糖果与新娘同行。新娘家要在这天举行隆重的婚庆活动,鼓楼抢鸡就是这天婚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穿着节日盛装,男的带上鞭炮,集中在鼓楼坪。中午时分,礼炮三响,新娘在女友的陪伴下挑着鸡和饭囿 (一种竹篾编的盛饭用具) 列队来到鼓楼坪。仪式之后,抢鸡便在鞭炮声中开始。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nLlXrROvoFu1vWr0k00uibyq68QVBC9eS1YnTrpQLSDjEk4ZngUuaOg/640?《侗族斗牛》
摄:徐宏宇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像张开的钢杈。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人会举行斗牛活动。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三声铁炮轰鸣之后,斗牛正式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VCl7EichoUiaWx613fn64I20gkgJTvKGXicweC50lqp5xocEwFXEKtr5g/640?《西江苗人铜鼓舞》
摄:舒尤钧 苗族铜鼓舞多在盛大节日,如“吃牯藏”“苗年”“芦笙节”活动中表演。铜鼓架设在场地中心,由一名鼓手敲打,另一人持特制木桶置于铜鼓后面,时近时远相配合,以增强乐音效果。舞者人数不限,经常是越百上千,围成几个大圆圈,合着铜鼓的敲击变化互相呼应,表演以日常劳动生活为内容的舞蹈。当地俗语:“铜鼓一响脚就痒,三天三夜跳不完”,生动地反映了苗族人民对铜鼓舞的喜爱和跳舞时的热闹场面。铜鼓舞不仅有优美的舞蹈、高难的动作、悠长的乐音,而且是苗族老人们用洪亮的鼓声召唤远逝的祖先,是用心灵在与祖先对话。
https://mmbiz.qlogo.cn/mmbiz/pycSuh421ypXicYWZ1uYOljSCxgNJQAxfFfUGYoGqCIcXf1ebTMaZKW96G4OsYTs4ehoRMKia688PjcItoUDOtdg/640?《编外领舞》
摄:舒文钧 贵州黔东南州丹寨县排调镇各苗寨一年一度的新春“芦笙会”上,来自周边村寨的苗族村民身着盛装,伴随着乐曲跳起传统的芦笙舞,享受节日的轻松与欢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秀美黔东南之古风遗韵篇